10家基金公司2023业绩出炉:净利润下滑是关键词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庞华玮 广州报道

随着上市公司2023年年报进入密集披露期,至少有10家公募基金管理人的经营情况曝光。包括华夏基金、招商基金、信达澳亚基金、中国人保资产、长盛基金、国海富兰克林基金、国联基金、方正富邦基金、中海基金、南华基金等。

其中,头部的华夏基金净利润20.13亿元,招商基金净利润17.53亿元,分别同比下滑6.95%、3.31%。

总体来看,2023年基金公司大多利润下滑。业内认为,费率的下降、业绩不佳,以及新基金发行表现不佳,是基金公司营收和利润下滑的主要原因,特别是权益基金占比较高的基金公司受影响更明显。

头部基金公司表现

据不完全统计,近期至少10家公募基金管理人的2023年财务数据浮出水面。

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公募巨头华夏基金和招商基金。

华夏基金的基金管理规模长期位列市场第二名。

3月26日晚间,中信证券发布了2023年年度报告,其控股子公司华夏基金的经营情况随之出炉。

华夏基金在2023年实现营业收入73.27亿元,利润总额为26.75亿元,净利润为20.13亿元。

与2022年相比,华夏基金无论是营业收入,还是净利润都出现明显下降。

2023年,华夏基金的营业收入同比下降1.48亿元,降幅2%;净利润同比下降1.50亿元,降幅6.95%。

中信证券持有华夏基金62.20%的股权,截至2023年年末,华夏基金的总资产为187.94亿元,净资产为131.52亿元。

中信证券在年报中表示,2023年,华夏基金在产品成立数量、ETF规模和增量上保持行业领先;权益基金中期投资业绩排名行业前列,社保投资业绩出色;货币基金规模实现较快增长,积极推进养老三大支柱业务,引领消费类REITs业务发展,并正式获批股权投资子公司牌照。

截至2023年年末,华夏基金本部管理资产规模为1.82万亿元。其中,公募基金管理规模为1.32万亿元;机构及国际业务资产管理规模为5059.20亿元。

另一家公募巨头招商基金也于近日出炉财务数据,招商基金是银行系基金公司中管理规模最大的基金公司,去年底其非货基金规模全市场排名第4位。

招商银行在3月25日晚间公布的2023年年报显示,其持股55%的招商基金在2023年实现净利润17.53亿元,与2022年18.13亿元的净利润相比,下滑3.31%。

截至报告期末,招商基金总资产达141.51亿元,净资产为93.25亿元。

截至2023年年末,招商基金非货币公募基金规模达到5755.68亿元,较上年末增长2.62%。

年报称,招商基金在2023年优化产业链研究小组设置,推进投研数字化平台建设,持续提升投资研究能力;同时逆势布局权益型产品,落地行业首批混合估值产品、央企股东回报ETF、管理人让利产品及首只绿债指数产品。

净利润普遍下滑

值得一提的是,2023年,大多数基金公司的净利润均出现下滑。

比如华夏基金、招商基金、长盛基金、国海富兰克林基金、信达澳亚基金,净利润较2022年均下降超千万元,分别为1.5亿元、0.6亿元、0.13亿元、0.69亿元、0.39亿元,降幅分别为6.95%、3.31%、18.46%、28.29%、18.40%。

同样的,2023年,已公告财报的多家基金公司的营业收入也出现下降。比如华夏基金、国海富兰克林基金、信达澳亚基金、中海基金的营业收入较2022年均出现明显下降,分别下降1.48亿元、1.20亿元、1.31亿元、0.46亿元,降幅分别为2.0%、19.72%、13.77%、33.79%。

不过,也有一家小基金公司出现了净利润扭亏为盈。

比如,2023年时,中海基金、南华基金净利润均有超1000万元亏损,但今年两者表现不同。

其中,中海基金2023年净利润创下自2018年以来新低,净亏损6698.33万元,2023年实现营收1.37亿元,同比下滑25.14%。

而2023年,南华基金公募基金规模首次突破200亿元,报告期内实现营业收入7147.12万元,净利润119.41万元。

业内认为,影响基金公司经营情况表现的有几个因素,一是去年下半年以来主动权益基金费率下降,二是去年基金整体业绩表现不佳,三是去年新基金发行表现不佳。这些因素造成去年基金公司营收和利润双双下滑,特别是权益基金占比较高的基金公司受影响明显。相对来说,大力发展ETF和债券基金的基金公司去年在营收和净利润上受到的影响较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