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萬人擠爆立院周邊抗議 心理師提醒:注意正常生活跟情緒波動

国会职权修法大战,10万人挤爆立院周边抗议,相约28日再上街头。心理师提醒,仍须注意正常生活跟情绪波动,当身边人太激动,比起要对方冷静,先给时间跟空间更好。记者叶信菉/摄影

国会职权修法大战,10万人挤爆立院周边抗议,相约28日再上街头。心理师提醒,仍须注意正常生活跟情绪波动,当身边人太激动,比起要对方冷静,先给时间跟空间更好。

民间团体24日号召民众抗议立法院修法扩权,约10万民众走上街头包围立院,晚间12时平和落幕,民众陆续散场,并相约28日再上街头,公民排班、捍卫民主。

立法院会处理国会职权相关修法,场内蓝绿激战、场外民众激昂,台北市咨商心理师公会理事长蓝挹丰今天告诉中央社记者,站在心理卫生健康观点,乐见人民可以表达立场,但有时抗争过程很激烈,有些人会过度全心全力投入其中。

她提醒有2状况要注意,首先在表达政治立场同时,还是要顾及正常生活,另一个要注意的是情绪波动是否过大。

蓝挹丰指出,那样的情境本就容易勾起、牵动情绪,当情绪波动过大感到无法承受,或旁人看了觉得「怎么会这样」,尤其出现过于亢奋、易怒等反应,就要特别小心。

「很多人感受到的情绪不见得是亢奋,而是焦虑,甚至合并无望感。」蓝挹丰解释,有些人可能会认为自己都特地上街头了,为什么好像没有得到想要的东西,当结果不如预期,情绪就比较容易焦虑低落。

她建议,如果情绪起伏频率太高,超过自己可承受程度,或别人已经出言提醒时,对心理的负面影响较大,此时建议要稍微抽离情境;就算是没有在现场的人,当资讯量已超过能负荷范围,建议节制资讯搜集,适度远离、放空。

若碰到身边有人过于激动,蓝挹丰直言,人在激动时,往往听不到别人讲话,除告诉对方「冷静一点」,接着在征得对方同意下,给予拍背、不具攻击性拥抱之类的安抚,比起一直要对方「冷静」,先给一点时间跟空间,在安全的情境中冷静,也许更有帮助。

蓝挹丰强调,政治不应该成为正常生活的全部,日常生活包括工作、学业尽量要按部就班,保持兴趣活动、跟亲友联系等,对自己的心里卫生健康会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