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0年战增城,国军旅长自杀殉国,被俘士兵面对审讯:我已经死了
日本记载的抗战中国军被俘的最小年龄军人。
拍摄前,日军战地记者问这名中国小战士:“你最大的愿望是什么?”
中国小战士回答:“战前,我最大的愿望是战争结束,回家放牛,做个放牛娃。”
日军战地记者不禁莞尔,这也算愿望。他接着问中国小战士:“那现在呢?”
这名中国小战士凛然回答:“没有了,因为我已经死了。”
这名中国小战士的名字叫季万方,他是在广州增城战役中被日军俘虏的。
中国娃娃兵
1938年10月12日,日军调集陆海空军4万余人,大将长久纳诚一率领的第18师团和第104师团先后在大亚湾登陆沿惠博及博增公路入侵,以骑兵为先锋,辅以坦克装甲车向内陆快速推进。
日军的跳板战术和突袭在局部形成了对中国守军的人数优势,连克惠阳、淡水、平湖、平山、博罗、正果、横山间。
日军经过短暂休整后,于1938年10月17日,重兵出击,发动了广州增城之战。
敌强我弱的情况下,蒋介石下令放弃广州,把作战部队4个步师、1个独立旅和1个炮兵团北撤,集中兵力以保卫韶关和增城。
广州增城之战,敌众我寡,但因其重要性,国军选择了死拼,所以这一战从一开始就注定了它的惨烈程度。
因为这一战日军的目的是为了封锁中国海上交通线,想让国民政府弹尽粮绝,不战而降。
当时的国民政府经济弱、底子薄,工业落后且集中在江苏、上海那一圈,淞沪会战失利后,物资急需外部援助。
苏联、美英等国从国家战略和亚洲利益出发,依托海上交通线,从香港转运支援中国抗日。
日本当时还没有狂妄到与天下人皆为敌的疯狂,没敢对英国统治下的香港下手,转而对中国大陆的转运接收地点出手。
至于后来的中缅公路、驼峰航线,这些都是在其他交通线被封死的情况下,另辟蹊径,无数中华儿女用生命、鲜血和白骨铺设出来的。
驻守广州增城东门的是国军第12集团军第165师第459旅,旅长钟芳峻将军。
这支部队最大的特色是后勤部门全是一群10岁左右的娃娃兵,这倒不是钟芳峻将军残忍冷酷,视人命如草芥,相反是因为仁慈。
民国时期,中华大地战火纷飞,军阀混战后好不容易国民党统一中国,准备发展经济,日军又发动侵华战争,百姓流离失所,乱世人命如草芥。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许多孩子身世凄惨,父母不是病死、饿死就是死在战火,尤其是日本军队的枪口下,家破人亡、无亲人沦为孤儿,四次乞讨和四处漂泊,只为了活下去。
勤务兵季万方,15岁,无车无房,父母双亡,六亲无靠流落街头,看到部队征兵于是报名参军。
季万方年幼时读过几年私塾,识得字,加上五官要端正,人机灵,勤快高效,被选为营部勤务兵。
季万方主要负责营长的起居生活,长官喜欢喝茶,他就随身携带了一个长长的搪瓷茶缸,茶叶放在里面再用油纸封口,防潮保质,随时随地都能给长官提供一杯香茶。
平常季万方也干一些力所能及的活,扫扫地,送送东西,手脚勤快,眼里有活,深得大家喜欢。他脑袋机灵,有时还帮战士们做侦查工作。
而其他的娃娃兵则主要分配去负责部队的伙食、衣服清洗、物资搬运等。
广州增城之战
1938年10月,季万方跟随第459旅到达指定作战地点福田镇。旅长钟芳峻立刻勘探地形,福田镇的地势是四周高、中间低。
钟芳峻决定用福田镇外围的丘陵地带进行层层防御,扼守制高点,封锁隘道和山谷,就地阻击。
为了抓紧时间,季万方和娃娃兵全部拿着锄头、铁镐加入挖战壕、垒沙袋的工事修建中,修建完毕,他们又马不停息地为战士准备食物,清洗纱布,做好战前准备。
随着日军推进,国军指挥官钟芳峻旅长越来越担心,按照战前部署此番防守福田镇除了他们自己,还有第151师林君勋团和第186师叶植楠团共同担任,但截止目前,这两个师团人影都没看到。
10月18日拂晓,日军第18师团先遣队趁着晨雾,率先向第459旅前沿阵地发起试探性进攻。
钟芳峻以小股部队迎敌且战且退,将日军引入峡谷,隐蔽在小树林内的大部队,出敌不意,同时发起进攻,对日军发起迎头痛击。
机枪、步枪和迫击炮一时并发,炮火连天,响声震天,山谷雷鸣,日军乱作一团。
对日军先头部队的痛击暴露了国军阵线和部署。日军撤退回围而不攻,待天色大明,日军利用空中优势攻击国军阵地,并引导炮兵狂轰滥炸。
饱和攻击后,日军利用坦克的掩护,协调步兵向钟芳峻部发起进攻,骑兵依靠机动性,绕过阵地两翼包抄。
钟芳峻部伤亡惨重,国军尸横遍野,激战至当天下午2时,日军突破国军第916团驻守的第一道防线,该团团长黄志鸿在激战中身负重伤,被担架抬下。
916团全线溃退,钟芳峻带领特务排亲自上去断后,命令916团后方集积,打散编入其他阵地。
战事打响至今,其余二团依旧未至,459旅独撄敌锋,敌众我寡,钟芳峻破釜沉舟,下令所有娃娃兵全部补充到一线作战。
季万方和其他娃娃兵迅速进入阵地,他们一直从事后勤工作,只有极少部分会用枪,其余的人只能搬运弹药,为战士递子弹和手榴弹。
不久,第459旅弹尽粮绝,士卒疲敝,日军后续部队源源不断到达,打穿国军正面,加上包抄的日军骑兵,国军阵线被分割开,全线崩溃,钟芳峻被迫下令撤退。
然而此时,459旅已经陷入各自为战的状态,大部队撤退后,依旧有一些阵地被日军包围撤不下来,或有些根本就无法接到命令。
季万方和一个连的队伍被日军割断,团团围住,士兵死的死,伤的伤,他在弹尽粮绝后被俘虏。
季万方是唯一被俘的娃娃兵,当时分到连队助战的娃娃兵有4个,另外3个被子弹或炮火击中全部阵亡。
日军非常残暴,认为伤兵是负担,用刺刀挑死伤员。日军看季万方虽然个子小,但还能干体力活,就把他们安排在日军军队做苦力。
增城之战,钟芳峻部459旅损失1000多人,但对钟芳峻最大的打击是钟芳峻觉得自己的部队不到一天的时间就被日军打垮,且伤兵被杀,对不起民族家国,愧对家乡父老,对不起兄弟,引为奇耻大辱。
思前想后,钟芳峻不胜悲愤,从身上取出2000元纸币转交团部军需,作为部队伙食改善,嘱咐士兵护送黄团长赴后方疗养。
随后,钟芳峻猛然拔枪自杀,由于事出突然,警卫员阻止不及,钟芳峻开枪命中自己要害,血流不止而亡。
钟芳峻之死,震撼全军,举县悲恸。钟芳峻是广东抗日战场第一个,也是唯一捐躯的高级将领。
整个抗战时期,国军共牺牲殉职271位国民党将领,上将19人,中将81人,少将171人。
一寸山河一寸血。
从容赴死
日军毫无怜悯之心,把季万方当作成年人来使唤,从早干到晚,起的比鸡早,吃的比猪差,干的比牛多,睡的比谁都晚,稍不顺意,就会遭到毒打。
季万方发现随着日军的推进,俘虏的国军士兵越来越多,但日军对战俘的虐杀也越来越频繁,没有时间,没有场合,没有理由,没有规律,手段残忍,很大一部分是用刀砍,刺刀刺,当活靶操练。
国军连长告诉季万方:“日军不需要这么多的苦力。”
日军战俘营中,很多战俘因劳动量大,吃得寒碜,没日没夜地干,基本撑不了两年。
15岁的季万方由于从小营养不良,看上去只有十一二岁的个子,这反而让他看上去人畜无害。
季万方顽强地活了下来,在战俘营待了一年,身上的军服破旧变成了黑得看不出模样的单褂,裤子破了,没法补,他用绷带和绑腿代替,鞋没有办法,只能一年到头赤着脚踩在地面上。
1940年中日战争开始进入相持阶段,日本对中国的政策从武力占领为主,劝降为辅,转变到劝降为主,武力为辅。
第21集团军司令古庄干朗命令1名日军战地记者拍摄一个中国战俘形象,表示日军对战俘的优待和中日友好,用作宣传。
日军战地记者进入战俘营后,看到季万方这个娃娃战俘,身材矮小、面黄肌瘦、伤痕累累,但目光炯炯,毫不怯场和畏惧地与他对视。
战地记者为了显示和蔼,和季万方拉起家常,问他:“为何要与皇军作战?”
季万方闻言怒气冲冲地回答:“我的家乡被你们侵占,我的同胞被你们杀害,我不和你们作战,难道等着让你们任意宰割吗?”
战地记者换了话题,于是出现了本文开头的对话。少年宁死不屈,回答:“我已经是一个死人了。”
为了让拍摄效果更加真实和艺术性,战地记者把相关装备一股脑全都挂在了季万方的脖子上或身上,看上去干练、简洁,虽然简陋。
为了反映刚刚结束的激烈战,化干戈为玉帛,日军选择了一处残砖烂瓦的废墟;为了反映中日友好的拍摄效果,日军让季万方低头弯腰,以显示他的疲惫和卑躬屈膝。
季万方在国军部队见识过,知道那是相机,因此无论两名随行日军如何打他摁他,小家伙就是不低头,挺直腰杆,标准的直立站姿,眼神中透露出一股杀气。
因为要拍摄,日军下手有所顾忌,不敢太狠,最终只能按照季万方的站姿拍摄了这张照片。
后来这张照片传到日本,极大震撼了日本人。
在战俘营里,季万方无时无刻不想着逃出去。虽然前面有先例,逃跑的战俘被日寇打死,或被抓回来会活活的被打死……
但对季万方而言,勿自由吾宁死。照片拍摄完两个月后,季方万参加了战俘营暴动,他们在晚上打死日本哨兵,但在冲击战俘营大门时被发现,日军用重机枪封锁。
投降会被打死,横竖一死,冲啊!季方万和其他战俘一起拼死冲击,没跑多远便中弹牺牲,年龄停滞在16岁。
多年以后会不会有人还记得我,记得这个世界我来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