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社会公义奖 《水路-远洋纪行》、《在云里》胜出

郭文华(左起)、曾文珍、李念修、崔愫欣、郭力昕,是今年社会公义奖评审。(社会公义奖提供)

《在云里》剧照。(社会公义奖提供)

《水路-远洋纪行》剧照。(社会公义奖提供)

台北电影节会外赛「社会公义奖」迈入第8个年头,本届共有15部片入围,最后由卢昱瑞执导的《水路-远洋纪行》及詹皓中执导的《在云里》胜出。

入围影片由评审团主席郭力昕及社会公义奖负责人、自主工联王玨共同从台北电影节40部入选作品中选出。只要影片的内涵、问题意识符合社会公义的精神、有助于思辨空间的拓展,经邀请且获得影片所有人同意参赛,即进入入围名单。四个类别(剧情片、纪录片、短片、动画片)中共有15部影片入围,经过复选评审逐部讨论后,投票选出获奖者。

本届评审团成员包含曾获社会公义奖的《河北‧台北》导演李念修、近年投入跨国移工纪录片拍摄的导演曾文珍、《贡寮你好吗?》导演、「核电影」影展策展统筹、绿色公民行动联盟秘书长崔愫欣、影像民族志国际影展常任审查委员、国立阳明大学科技与社会研究所教授郭文华,以及担任评审团主席的国立政治大学广电系教授郭力昕。

探讨云林县空污问题的《在云里》,源起于近年一群纪录片导演们发起的《脱口罩找蓝天》计划,以影像作为行动媒介,关心空气污染议题。导演詹皓中导演以三位罹癌居民的故事与许厝分校迁校事件,建构叙事文本,并以六轻周边环境的异变,辩证六轻多年来所造成的环境污染问题。导演一路捍卫环境人权,引发观众思考:在发展经济的大前提下,台湾正在消失的是什么?

评审团肯定导演勇于呈现出不同立场的观点,并尝试进行辩证,为观众梳理出争议核心所在。许厝国小迁校争议凸显的正是德国社会学家贝克所指的「风险社会」的特征,提醒我们去思考所谓合法的标准是否已经符合现实?所谓法庭的正义是否有其限制?无法在现行制度下证明污染的因果关系,并不表示污染及伤害不存在。

这个台湾最迫切的环境问题也让评审团成员针对台湾环境运动纪录片典型的两造对立模式进行了回顾与反思,并期许未来有更多创作者能从结构面去思考问题症结及解决之道,显现不同立场持有者的生活脉络与想法,更千丝万缕地刻划出这个盘根错节的结构中,人们的无奈、挣扎以及做出某些选择的理由,让观影者对于不同生活世界的人们可以有着更深刻的理解。

《水路-远洋纪行》克服险恶颠簸的拍摄环境,凝视渔工疲惫的身躯,以静观的影像赤裸地呈现「血汗海鲜」的劳动现场与渔工最不为人知的艰辛处境。本片揭露劳动人权中的黑洞,悲悯地叩问在全球化跨国移工流离的异化现象。

评审团从影片中阅读出导演对于议题处理的谨慎与成熟;层层剥削的庞大结构体、中层管理者的进退两难、相互依存却又各有所需的劳资关系…导演卢昱瑞处理得层次分明,跳脱非黑即白、好人与坏人对立的简化公式。郭文华称赞导演有意识的割舍过长枝节,让整体叙事更为聚焦。

曾文珍表示,这次入选的十五部影片,题材包含了性别议题、移工劳权、环境人权、政治、文化信仰…面向很广,反映了电影工作者对台湾这片土地的关怀,更蕴含了与当代社会对话的能量。

郭力昕在今年的作品中看到不少创作者以多元的切入角度、表现手法来探讨社会议题,开拓出不一样的角度,例如赵德胤的《十四颗苹果》是很有意思的发想、《在云里》加入法庭戏剧演出的大胆尝试;过去较少入围的短片及动画片类别本次均有作品入围,他觉得都是很可喜的现象。

短片《高山上的茶园》探讨失联移工议题。片中秀丽的山景并非颂赞台湾的注脚,而是衬托来自四方,在土地上努力奋斗的坚韧生命。语言无法阻隔他们追求幸福,但冷酷的现实与不确定的未来却让这些看似浪漫的情爱如此脆弱与无助。本片的拍摄手法与节奏经营获得评审团高度肯定,外籍演员演出也十分自然。影像创作中,跳脱刻板印象与呈现结构现实的两难该如何拿捏,是本片开启的深刻问题。

《阿莉芙》让更多人看见LGBT中较边缘的族群,成功地在性别多元议题上突破边界。《临时工》探讨边缘劳工与工业化、都市空间的关系,以非典型纪录片的拍摄手法吸引观影一探究竟。《十年台湾》是夺得2016年香港金像奖最佳电影《十年》的国际延伸计划,由5部短片组成,探讨原住民、新住民、少子化、空污、睡眠及记忆等议题。《海人鱼》不只有宏大静谧的自然美景,更透过神话与现实叙事的交错,带领观众跳脱族群、物种、性别、生态与永续的刻板框架,回归环境正义的原点,各种生命的交会与感动。

李念修谈到,在台北电影节蝉联观众票选第一名多日的《我们的青春,在台湾》,其实是记录了三个年轻人-两位主角以及导演自己,在同一段时间中,不同的成长轨迹及速度。导演傅榆把自己的迷茫与困惑,诚实地呈现在纪录片作品中,让人回想自己年轻时可能出现过的人事物。它也许带给你新奇,也许带给你冲动,却不一定会在当下给你实质的结果。但生命会继续往前走,之前的努力并不会飞灰湮灭,会在未来有所作用。

崔愫欣指出,过去在影展中较少见到探讨社会、公义、弱势、歧视题材的影片,近年在社运风潮的影响下,多数入选台北电影节的作品都探讨了社会议题。她期待,未来有更多作品不只是放入议题就好,而是可以进一步谈出别人尚未看见的议题或是提出更深入的观点,才是社会公义奖的核心价值。

郭文华重视一部作品是否可以激发观众对于该议题的好奇心以及深入了解的兴趣,李念修也持相同看法,她认为一部片子无法包山包海,只要让观众看完愿意去查资料、去思索「我要站在什么立场看这件事情」就成功了。

「一件事坚持久了,就会形成一个鼓励性的意义。」郭力昕指出,社会公义奖辛苦经营7年,去年开始跟台北电影节正式合作,不仅代表长期的耕耘被肯定,也表示台北电影节已经意识到参赛作品中探讨社会公义面向的作品越来越多。「谈论政治、参与政治已成为台湾社会年轻世代参与的路径」,虽然社会公义奖没有奖金,仍然是一种公共的肯定,郭力昕认为这对于关切社会现实的创作者而言,是一个重要的鼓舞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