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台北雙年展「小世界」北美館展出!集58位國內外藝術家探討我們與外部世界的關係
如何将北美馆转化成一个聆听、聚集与即兴创作的空间?第13届台北双年展以「小世界」为题,于2023年11月18日至2024年3月24日在台北市立美术馆盛大登场。本届由周安曼(Freya Chou)、莉姆.夏迪德(Reem Shadid)和穆柏安(Brian Kuan Wood)担任策展人,汇聚来自国内外58位艺术家与音乐人,呈现超过120件作品,内容跨足声音、动态影像、摄影、录像、绘画、雕塑和装置等多元艺术形式,其中亦包括19件全新创作及委托制作。透过多样而独特的创作诠释,我们将重新探索自身与周遭环境和人事物间微妙而丰富的关系。
阿迪亚.诺瓦立,《亚洲(虚构)房地产计划》,2023,木材、树脂、铝、钢铁、铜、压克力板、 布、133 个 LED 三角旋转盒,380×25×180 公分。此作品的展出呈现由雅加达 ROH 画廊赞助。 图/艺术家、雅加达 ROH 画廊及台北市立美 馆提供。
在矛盾之中爬梳小世界的多重面向
2023台北双年展聚焦于「小世界」主题,有趣的是,世界理论上很大,为何会是小世界呢?当我们经历过疫情、封城、居家隔离等各种被限缩的日常后,你是否也因经历各种私密空间的设限,逐渐被诱发出更深层且真实的自我?一如策展论述中所提及的「有人回归自我,重新检视过往人生是否偏离正轨;也有些人转而面对自我原始的荒芜,不愿再成为披戴文明外衣的社畜。」也正是如此天翻地覆的三年疫情,改变了各种观看的立场与角度,也让「小世界」这个看似简单的词语背后,蕴藏了错综复杂的多种面向。
王卫,《镜子》,2023,马赛克磁砖,1600× 400× 30 公分。 图/艺术家及台北市立美术馆提供
透过观看创作,重新构想我们与外部世界的关系
为探索历经巨大灾变后所迎来的集体智慧,此次展出作品囊括生命经验、生态学、文化、经济和政治层面,纵横不同时空与表述方式,从参展艺术家与音乐人自身私密的情感及生活环境为出发,继而对全球当代社会所面对的问题进行诘问。正如三位策展人所说的,「现在是我们重新审视疫情经验,并重新构想我们与外部世界的关系的最佳时机。希望所有观者都能在这个小世界里探索并找到与他们自己相应的位置。」
皮欧.阿巴德,《诗,第九十七首》,2023,复合媒材装置、出版品,尺寸依场地而定(2023 台北双年展委托制作)。 图/艺术家及台北市立美术馆提供
为了拉近人与人的交流,20232023台北双年展特别将其中一个地下楼展厅改造成「Music Room」,并邀请dj sniff、朱利安.亚伯拉罕 (「多加」)(Julian Abraham‘Togar’) 与Wok the Rock和听说三组音乐及声响创作者,自2023年12月起至2024年3月举办聆赏会、驻地研究与创作、录音实验、即兴演奏和音乐编曲等公众计划。同时,于11月18日和19日亦规划一系列丰富的开幕周活动,包括对谈讲座、现场音乐表演,及音乐厂牌赏听会等,让大众感受到创作与日常贴近的氛围。
此外,展场内也特别企画「放映单元」引导观者静心观赏8位艺术家/导演包括王雅慧、奥莱克西.拉丁斯基、茱玛纳.曼纳等长片作品;同时也推出「小世界线上志」,一个集合论文、访谈、对话的数位平台,提供观众可以延伸阅读本届双年展的多元管道。接下来一起来看看作品吧!
位于地下楼层的Music Room。 图/Chris Chen提供
2023 年12月起至2024年3月,将由dj sniff、朱利安.亚伯拉罕 (「多加」)(Julian Abraham‘Togar’) 与Wok the Rock和听说三组音乐及声响创作者,在Music Room举办聆赏会、驻地研究与创作、录音实验、即兴演奏和音乐编曲等公众计划。 图/Chris Chen提供
走进展场前,先一睹为快的10个亮点作品!
亮点作品1:许村旭《当我们同在一起系列》
来自台湾的许村旭,于1988年报禁开放当天加入中国时报摄影组,自始开启了他二十多年的摄影记者生涯。这段时间里,他记录了台湾社会的骚动变化和民主进步的历程。本届台北双年展展出的《当我们同在一起系列》,汇集了他在台湾解严后的首个十年间(1988-1998年)摄影作品,见证台湾充满不可预知时刻和关键事件的那段历史。
「2023 台北双年展:小世界」艺术家许村旭及娜丝琳.寇德展区一景。 图/台北市立美术馆提供
策展人周安曼表示,「此系列为许村旭过去从未发表过的摄影作品。他擅于在捕捉现场时将焦点放在庶民身上。比如一个大抗争场景背后,却专注在一个挖鼻孔的人身上。我很喜欢他观看世界的角度。而这次为什么选择解严后的第一个十年做为展出系列作品,是因为我问过他,从事记者生涯这么多年,回头看台湾哪一个时代、哪个时间,对他而言是最有趣的,他跟我说就是这个时期。」
当时台湾经历了一段非常严峻的时间,世界好像忽然被打开、一切都有了可能,却又是在一个极度没有秩序的情况下,身处相对保守威权的政治体制中,因此也产生许多冲撞。这一个系列以将近50多张的作品,从1993年总统直选,到劳工团体开始走上街头的秋斗、春斗的镜头直击。「对我们而言,这个系列既是台湾当时政治的缩影,作为此次『小世界』的首个展厅,也算是一个序曲。」
艺术家许村旭《当我们同在一起系列》摄影作品。 图/Chris Chen提供
亮点作品2:娜丝琳·寇德《分解雕塑》
在摄影作品旁的是黎巴嫩艺术家娜丝琳·寇德的雕塑,而整个创作源起来自她的工作室。自2018年起,她便以在位于贝鲁特海滨地区一栋现代主义风格的大楼里,一间过去从事建筑工程业务的办公室里进行创作,即便空间已有所变更,但却仍保留不少尘封已久的关于黎巴嫩在1960年代的城市规划图与地形图。
因着时间,屋子里的磁砖被挤压变形,墙上的混凝土石材也因种种原因被拆除,沙、尘、盐、水,持续进入这个空间,与其它腐朽的物质,以及艺术家带入的陶土、水果及各种有机物共生共存,而《分解雕塑》便是以这些有机和无机元素排列所组合成六件雕塑创作。
娜丝琳.寇德,《分解雕塑》,2019-2023,旧地形图、软纸板、玻璃与树脂、烧陶、剥落颜料、指甲 油、马铃薯渍,70×50 公分。 图/艺术家及台北市立美术馆提供
策展人莉姆.夏迪德表示,「这些作品如果你更近一些看,它们总是有一个地形图的基础。这些地图是建筑和工程办公室的旧文件和档案。艺术家将她一直在挖掘的东西都放在这种有组织的场景上,也可以说,艺术家一直在慢慢累积所有落下的灰尘与痛苦。」这些在她的办公室里每天都会遭遇到的微小细节,伴随时间的推移逐渐被建立起来,既展现艺术家对日常经验的观察,同时也以缓慢崩解和持续变异的物质象征该国政治经济的动荡与不安。
娜丝琳.寇德,《分解雕塑》,2019-2023,旧地形图、软纸板、玻璃与树脂、烧陶、剥落颜料、指甲 油、马铃薯渍,70×50 公分。 图/Chris Chen提供
亮点作品3:dj sniff《变型器》
有着多重身分的日本声响艺术家dj sniff同时从事音乐相关内容的策划、 创作与制作,并常期将DJ文化、实验电子艺术、音乐器材设计、即兴创作等元素,结合在其音乐创作之中。此作主要致敬美国嘻哈音乐先驱闪耀大师(Grandmaster Flash,首位开创 DJ「刷碟」的人),并从一系列刷碟器材中汲取灵感,探讨唱盘主义(turntablism)的历史。
策展人穆柏安表示,「dj sniff在用于混音的电器元件设计方面进行了许多实验,通过实验和他未受过正统训练下的好奇心,与其不可思议的直觉和天赋,让他透过对电子学的理解,设计了这个装置。」此作让电子器材在不同电压的地区都能使用,并主要探讨电路的微型网路所形成的声音美学。
dj sniff,《变形器》,2023,复合媒材,尺寸依场地而定(2023 台北双年展委托制作)。 图/艺术家及台北市立美术馆提供
亮点作品4:唐纳天《漫游微观宇宙》
香港艺术家唐纳天以晶片和电路板为灵感,委托创作出大型「沙盒」装置作品,企图混淆我们对尺度的感受,并重新认识界限与扩缩性等议题。此作以各种沙堆模型与纲板结构排列出一幅布局图,从不同视角观之,将会感受到不同的联想。
此外,这件作品也与知名哲学家保罗.维希留(Paul Virilio,1932-2018)一系列1960年代法国沿岸遗留下来的纳粹碉堡影像的摄影作品并置展示,借由「碉堡考古学」反思科技与战争对现代意识之影响。
唐纳天,《漫游微观宇宙》,2023,复合媒材装 置:工事用砂、镀锌钢板、颜料染色的水,尺寸依场地而定。 图/艺术家及台北市立美术馆提供
唐纳天,《漫游微观宇宙》,2023,复合媒材装 置:工事用砂、镀锌钢板、颜料染色的水,尺寸依场地而定。 图/艺术家及台北市立美术馆提供
亮点作品5:苏咏宝《书的形状》
乍看像是一丛吊挂于天花板上的众多叶片,这会是什么?策展人周安曼指出,香港艺术家苏咏宝从小家中就有许多中药柜,他发现到里面经常有很多昆虫会栖息在不同的中药材上。对他而言,好像就是每个植物上面都有一个自己的小宇宙,都有昆虫们自己书写下的故事痕迹。」
因此为了这次「小世界」的展览,他汇集多种传统中药,包括柚皮、何首乌、石决明等,让昆虫在此寄生、啃咬、吞噬、甚至掏空;此举也将传统中药设想为人类与不断耗竭又重生的自然界之间的一种另类沟通媒介,让观者深思自身与环境间的关系。
苏咏宝,《书的形状》,2023,草本植物,尺寸依场地而定。 图/艺术家及台北市立美术馆提供
苏咏宝,《书的形状》,2023,草本植物,尺寸依场地而定。 图/艺术家及台北市立美术馆提供
亮点作品6:赖志盛《2B205》
走进美术馆二楼的205展间,墙上满满一整排台式蓝色电扇正在吹佛着场域,你或许会问这是展品吗?但如果你曾经看过赖志盛的作品,大概会忍不住会心一笑。
策展人穆柏安笑说,「赖志盛要求我们给他一个没有人想要的展间。」而这条做为过道、一旁还有公共厕所的场域确实不怎么吸引人。为此赖志盛移除原先保有隐私的窗户,并借由在厕所天花安装极其明亮的灯光,吸引公众注意,同时也在厕所前方打造了一个非常不舒服的长椅邀请大家在此等候。
让这件受台北双年展委托创作的作品,在利用现场的既有物件与设施的前提下,以极小幅度的改动,突显出空间中易受忽略的层面,并微妙地重新配置观者身体与周围环境之间的关系。
赖志盛,《2B205》,2023,复合媒材装置,尺寸依场地而定( 2023 台北双年展委托制作)。 图/艺术家及台北市立美术馆提供
赖志盛,《2B205》,2023,复合媒材装置,尺寸依场地而定( 2023 台北双年展委托制作)。 图/艺术家及台北市立美术馆提供
亮点作品7:贾桂琳.きよみ.寇克《不完全是(管他何种新音调)》
走进展间,漆黑场域里微弱的光线下摆放着一件由六个声道构成的充气式声响装置,它们连绵成一条迷官,让观者得以走入其中探索。
当装置组件中的鼓风机开始将环绕在展场的乙烯基软性塑料充饱时,会发出一种特别的共振频率,而艺术家将这频率透过扬声器系统播放而出,如此一来,便能让观众进入一个声响和空间格局交错复杂的沉浸式感官体验。透过声响的诱引,不只体现出我们的身体与建筑之间的关系,方向感和几何感,亦产生了极其疗愈的效果,将原先精疲力竭的身心灵又重新复苏起来。
贾桂琳.きよみ.寇克,《不完全是(管他何种新音调)》,2017- 迄今,PVC塑料充气装置、离心风机、Arduino 微控制器、MIDI 及触发继电器, 尺寸依场地而定。(音乐制作 : MNDR Production, Peter Wade Keusch Production and Engineering 歌 曲 : Carolyn Pennypacker Riggs, Jonathan Mandabach and MNDR) 图/艺术家及台北市立美术馆提供
亮点作品8:伊.古斯提.阿育.卡德可.穆妮阿绪《与儿嬉戏》
当你看见艺术家以极简人物笔画和明亮色彩所精炼的独特风格,大概未能想像到他的生命经验竟充满各种曲折。策展人周安曼表示,「艺术家于1966年出生在峇里岛,小时候便曾被父亲强暴,但她却未因悲惨的身世而丧志,反而靠着自己的力量,十岁便前往雅加达华裔印尼家中帮佣长达十年。后来她也经历了一个家暴的婚姻关系,但离婚后,她仍然坚毅地踏上艺术家之路。」
「她的绘画多以鲜艳的色彩融合简单的线条所绘制而成。此次双年展则可以看到他以动物为主的影像,因她后来罹癌,在治疗时,会进入到一种极其迷幻的状态,常常梦见自己跟生物跟动物结合成一体,因此当她历经人生快要结束的阶段,她的创作却不曾让人感受到悲伤,或是暴力,更多是一种对生命的解放跟希望。」
伊.古斯提.阿育.卡德可.穆妮阿绪,《与儿 嬉戏》,2004,压克力颜料、画布,100×100 公分。 图/新加坡 Buang S Collection 、台北市立美术馆提供。
亮点作品9:李俊阳《七彩迷魂妙灵仪》
李俊阳又被称作妙工俊阳,此次展出即为他过去几十年的创作轨迹,策展人周安曼表示,「李俊阳在庙里出生,向来都以台湾民间民俗信仰做为创作题材,这也跟他的生命经验有极大的连结关系,因此他本身即具有一个非常独特的小世界。而在这次展览中,他几乎把所有家当都搬来这个展间。」
展间中央为一扇由书写描绘的木门,观者不妨推开并走进其中,感受其迷幻又独特的萤光隧道。至于两侧,其中水墨长轴画为艺术家跟朋友在妙工家里闲聊时,彼此以绘画较劲(Jam,即兴演出)之作,因此会有上下、左右颠倒的状态。此外,他也以拾得物与铁丝编成的面具皆反映当代台湾的常民文化,做为他面对全球政治动荡感到无能为力时的情绪出口。
在双年展举行的四个月期间,艺术家将不定时与朋友于现场一同创作或弹奏自制的乐器,把自己的声音、音乐转化为人与物和神性之间的沟通渠道,也让观者感受到一个有机展间的变化。
李俊阳,《七彩迷魂妙灵仪》,2023,铁丝、萤光画作、水墨涂鸦、现成物,尺寸依场地而定。 图/艺术家及台北市立美术馆提供
李俊阳,《七彩迷魂妙灵仪》,2023,铁丝、萤光画作、水墨涂鸦、现成物,尺寸依场地而定。 图/Chris Chen提供
亮点作品10:娜塔莎·萨德尔·哈吉安《心·坎》
最后,当大家走到北美馆中庭花园,将会看见错落其中的六件声音雕塑,这是由艺术家娜塔莎·萨德尔携手台裔美籍电影制作人暨艺术家洪子健共同打造而成的作品。娜塔莎·萨德尔打破不同物件体的原形,再以派对装饰品任意组装成一些无以名状的形体,并让这些形体雕塑内配置声音传感器,使其成为可以产生共振的载具,并播放着不同元素的声音作品。
作品包含两个周期,一个是台语、一个是英语,每个周期20分钟。内容包括歌唱、流行音乐等。此外,这件声响作品也适时回应出现在周遭环境的声音,比如频繁从头顶飞过的喷射客机所产生的轰鸣声。其中,也会听到改编自香港歌手莫文蔚于90年代末和2000年初的一首经典曲目。艺术家希望透过此作向照护者致意,只因他们总是必须成为脆弱他人的支柱,也不时在此过程中缓缓感受到自己的无助与无力。这是一项非常感人的作品,每次我们透过聆听与观看的过程,都会忍不住产生强烈的情感,深受感动。
娜塔莎.萨德尔.哈吉安,《心.坎》,2023,声响装置、PVC 雕塑、换能器,尺寸依场地而定,共 六件(2023 台北双年展委托制作)。 图/艺术家及台北市立美术馆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