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 CTONG年会】周清教授:肺癌治疗不断取得突破,未来方向仍是新型精准诊疗
第14届中国肿瘤学临床试验发展论坛暨GACT/CTONG 2024年度会议于2024年8月2日-3日于广州盛大召开。本次大会上,诸多学者专家总结了当前中国肿瘤学临床试验发展现状以及最新的研究成果。会间邀请了我国肺癌领域知名临床专家周清教授总结了本次CTONG年会重点分享的研究成果,并就新型药物和MRD前景发表见解
专家介绍
周清 教授
广东省人民医院
肿瘤学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
广东省人民医院肿瘤医院院长,广东省肺癌研究所副所长,肺内二科主任国际肺癌研究协会(IASLC)国际事务委员会委员中国胸部肿瘤研究协作组(CTONG)副会长兼秘书长中国抗癌协会国际医疗交流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女医师协会临床肿瘤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女医师协会肺癌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广东省基层医药学会肺癌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擅长领域:以靶向治疗、免疫治疗为主的肺癌多学科综合治疗,对生物标志物指导下的肺癌精准治疗、靶向治疗耐药机制和克服耐药策略研究方面有深入研究。科研论文:发表SCI论文100余篇包括Nature Medicine(IF=82.9),Nature Reviews Clinical Oncology(IF=78.8) , Lancet Oncology(IF=51.1), Annals of Oncology(IF=50.5), Cancer Cell(IF=50.3) and Journal of Clinical Oncology(IF=45.3) ,其中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47篇,单篇最高影响因子82.9分,影响因子>50分总共5篇,影响因子>20分总共11篇,总影响因子639分。科研获奖:主持完成国家十三五重点研发计划项目一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四项和多项省级科研课题。主译译著一部,参加100余项国际、国内多中心临床研究,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一项,中华医学科技奖一等奖两项,广东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两项、二等奖两项,广东医学科学技术奖一等奖一项。
Q1:在本次会议的第一篇章,中国胸部肿瘤研究协作组(CTONG)专家组专家分享了CTONG 1702、CTONG 1804、CTONG 2104研究结果。请您简要解读这几项研究的结果或临床意义?
周清教授:感谢大家对CTONG年会的持续关注,也欢迎全国数百位专家来到广州参加今年的CTONG年会。按照惯例,CTONG年会开场第一个环节是总结和分享去年和今年本次大会前的CTONG最新研究进展,本次CTONG年会主要分享了CTONG 1702(arm 8)、CTONG 1804和CTONG 2104研究成果。关于CTONG系列研究,我们能从研究名称中看到这项研究启动的年会,即前两个数字。
CTONG 1702是大型伞式临床研究,包含超20个治疗臂或者队列,涵盖免疫治疗和靶向治疗。本次会议上分享的是CTONG 1702第8臂(arm 8)的研究结果,arm 8是关于AZD3759治疗伴脑转移EGFR突变阳性NSCLC患者的剂量、疗效及安全性的II期探索研究。该研究最大的价值是确定了未来III期研究中AZD3759更合理的使用剂量。靶向治疗的剂量有很多探索空间,最合适剂量并不等同于药物的最大耐受剂量和个体最佳剂量。经过CTONG 1702研究的探索,我们确定了200mg AZD3759是最合适剂量,也是大型III期随机对照研究中采用的治疗剂量。
CTONG 1804研究旨在驱动基因阴性NSCLC患者中探索术前新辅助免疫联合化疗和单纯免疫治疗的疗效和安全性。与我们预期一致,新辅助免疫联合化疗仍可取得了更好的疗效。在本次年会上,诸多学者专家也讨论了在不同疾病阶段患者中免疫治疗的模式,例如PD-L1高表达晚期NSCLC应采用免疫单药还是免疫联合化疗?对于早期NSCLC围术期治疗,是否应根据PD-L1表达选择免疫联合化疗或免疫单药治疗,还是不论PD-L1表达水平如何,都应采用免疫联合化疗模式?多项研究提供了循证医学证据,以帮助我们选择更好的治疗选择。
CTONG 2104研究旨在EGFR突变阳性患者中探索新辅助免疫联合化疗术前诱导治疗的可行性。该研究引发了参会专家针对EGFR突变早期NSCLC患者新辅助治疗模式的热烈讨论,包括新辅助靶向治疗、新辅助免疫联合化疗、新辅助靶向治疗序贯免疫联合化疗、或直接手术。针对该话题的激烈讨论提示我们,目前学界对此并没有一致认知,还没有标准答案。CTONG 2104研究结果给未来探索带来一些启示,对于驱动基因阳性患者围术期治疗更好的治疗模式,未来短时间内还是有很大争议,每种模式都有各自优点,但也有未满足的需求。因此,驱动基因阳性患者围术期治疗仍有很长的路要走。
Q2:靶向治疗、免疫治疗是本次CTONG年会讨论的两大主要手段,除此之外,今年会议上,分别有两个主题演讲针对的是新型免疫疗法和新型靶向疗法的开发或临床前景。请您分享新型药物在肺癌治疗领域的相关进展以及未来前景?
周清教授:中国肿瘤学临床试验发展论坛着眼于未来药物研发的方向。在本次CTONG年会上,我们设置了专门的板块讨论肺癌未来的研究方向。此次大会上,诸多学者专家共同探讨了除现有的PD-1/PD-L1抑制剂之外,未来有哪些新型免疫药物。除了现有的小分子靶向药物,未来有哪些新型靶向药物,这些研究给我们勾画了美好的蓝图。
在免疫治疗领域,许多研究正在探索新的免疫靶点、新型双特异性抗体和三特异性抗体以及新型的研究设计模式。在靶向治疗领域,目前有很多研究在探索克服靶向治疗耐药的策略,例如ADC药物联合用药策略,以及新型免疫治疗手段如细胞疗法、细胞因子疗法等新疗法。
在未来,肺癌临床医生会面临新药百花齐放的局面。当下这些新型疗法相关研究仍在起步阶段,未必能很快改变临床实践,但这些研究方向和进展,在现有标准治疗基础上为我们提供了更大的拓展空间。当然新药研发也存在很大的挑战,很多新药研发在早期阶段展现希望,但最终以失败告终,这体现了肿瘤治疗的复杂性。
这是个非常大的问题,很难在短时间内进行概括,此次会议上我们花费了很多时间在讨论未来靶向、免疫治疗的研发方向,目前的研究进展至少为近期的临床实践带来了新的希望。
Q3:近年来,生物标志物相关研究和探索开展的如火如荼,其中MRD有望在肺癌治疗的多个领域发挥重要作用。您如何看待MRD在肺癌各个治疗领域的临床应用和未来前景?
周清教授:我们肺研所终于完成了关于MRD探索的三部曲研究。先前的研究显示,MRD在早期和局部晚期NSCLC患者中的预后和治疗指导价值。前不久,我们又在JAMA Oncology发表了MRD指导下晚期NSCLC药物假期的研究结果,这为早期、中期、晚期肺癌MRD研究三部曲画上了完美的句号。
我们在MRD指导下进行肺癌的适应性治疗(加法或减法)取得了非常大的进步。在今年肺癌高峰论坛上,参会专家花了全天的时间讨论肺癌的适应性治疗,MRD在指导加法和减法过程中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在今年CTONG年会上,我们又深入讨论这一问题,每个讨论激烈的问题,最终都会落脚于应精准选择治疗人群。
除了根据常规的临床病理特征选择人群,根据生物标志物的状态、根据MRD的阳性或阴性进行加法或减法治疗已经得到广泛认可。我们看到,无论早期、中期或晚期肺癌,对于MRD阳性患者,临床医生更多讨论的是如何去做加法;而MRD阴性患者是潜在的可治愈人群,我们更提倡做减法治疗。总之,MRD已成为肺癌领域非常重要的生物标志物,可以帮助临床医生去精细地选择人群。
我们肺研所在MRD领域做了很多开创性的工作,但是也留下很多问题,比如MRD如何做得更加的准确,我们在Tumor-informed approach的基础上,如何能够最大限度地降低MRD假阳性率和假阴性率;如何更好地将MRD检测结果与临床治疗决策结合。因此未来仍有很多探索空间。总体而言,MRD价值一定会得到越来越多的认可,前提是建立在MRD能够越来越准确的反映患者身体的肿瘤负荷的情况下。
声明:本文仅供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为了解资讯使用,不代表本平台观点。该信息不能以任何方式取代专业的医疗指导,也不应被视为诊疗建议。如该信息被用于了解资讯以外的目的,平台及作者不承担相关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