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集体逃离AI制药
最近,国内AI制药有几条新闻值得关注,连起来看很有意思。
二季报上市前夕,晶泰科技宣布和新能源龙头协鑫集团达成为期5年的战略合作,总合作金额高达1.35亿美元(约10亿元人民币)。
紧接着在2024世界动力电池大会中,深势科技将和宜宾政府联合打造新能源材料数智创新项目,基于其AI for Science大模型,为宜宾政府新能源产业提供支撑,项目总投资数亿元。
同样在前不久,百图生科宣布与大北农达成战略合作,共建大农业生物科技 AI 大模型,由此进入合成生物、生物育种等领域。
中国AI+药物研发头部企业几乎都在跨界转型,就连英矽智能也否认自己是家AI biotech。
这些公司甚至转型的方向都一样: 追着钱跑。
难道说,手里的AI制药顿时就不香了?
逃离生物医药?
创新药景气的那几年,上述三家公司的首要切入领域都是生物医药。
医药行业壁垒高、研发投入大、研发失败率的痛点,都给AI为医药革命带来了新的故事,也让AI药企的融资额不断攀升。
但后来创新药集采、反腐、地缘政治等各种原因,创新药直接进入寒冬却一直没能恢复元气。整个创新药只有一个主题:勒紧裤腰带过日子。
一篇朋友圈盛传的报道中,描述了创新药的艰难时刻,已经成为理想主义者的坚持。
由于大家都很难融到钱,二手设备交易量变得比新设备还要大,闲鱼成为二手设备交易的活跃地带,整个过程可以灵魂杀价;
而有企业为了活下去只能暂时放弃创新药业务,转而生产维生素和抗病毒药物。
就连“稳赚不赔”的药明康德日子也不好过,不仅业绩下滑,过去一年半里暴力裁员超过6000人。
覆巢之下,安有完卵。
AI+生物医药最终的落脚点仍然是医药行业,来自融资和业务的坍塌依旧是全方位的。
首先是研发经费的断层下跌。
某AI制药公司告诉智药局,他们去和一家上市药企谈合作的时候,发现该公司的研发部几乎已经”架空“了,公司研发部门尽管还在,但 已经不给研发批预算。
CRO们也在血海里厮杀,对于AI CRO而言日子则更加不好过。如今AI技术还不够成熟,需要合作双方有一定的耐心和包容度,对于AI预测结果进行验证和反馈。
在大家手里还有钱的时候,企业或许还乐意做这样的尝试,但本身都在节衣缩食,裁员砍管线的情况下,很多时候AI给出的结果却“没有下文了”,因为大家都不乐意做湿实验验证,而这一步对于AI准确度的提升至关重要。
融资情况依旧不容乐观,企业普遍反映都是“不太顺利”。
不仅融资战线大幅拉长,投资人给出的估值也难以达成一致,资金不到位的情况下,公司只好考虑融+轮或者++轮。
智药局了解到,有AI制药初创走遍了路演但还是融不到钱,只好接一些院校合作的项目维持生存,创始人甚至考虑回去接着“打工”。
甚至连国内头部企业晶泰科技也上演了一波裁员。
2023年12月,晶泰科技向港交所递交招股书时员工人数为989人。而半年后的聆讯文件里,员工人数下降到783人,其中裁掉的绝大多数为研发人员。晶泰科技称,这部分因为研发活动效率提升,所需要的研发员工减少所致。
而另一边,曾指引中国AI制药公司的海外公司们,也都面临着药物失败、裁员、重组等各种难题。
海外上市公司们也得面临着股价大跌的烂摊子,通过并购来抱团取暖。
逃向哪儿?
无论是晶泰科技、百图生科,都可以看作AI+生物医药的平台型公司。
什么是平台型公司?
一般来说医药平台型公司要满足三个条件:1、拥有发现新疗法的差异化技术;2、围绕核心技术拥有强大的护城河;3、其技术是可扩展的。
而可扩展性对于新业务的发展则至关重要,biotech失败了几乎只有被收购和破产两条路可以走,但技术平台的可迁移性,让平台型公司有能力拓展到其他领域。而转型最多的是材料方向,包括半导体、新能源等。
一家AI+自动化实验室公司告诉智药局,如果仅靠医药领域的客户他们的生存会非常艰难,好在公司及时调整方向,如今绝大部分业务来自半导体行业。
以深势科技为例,公司核心的多尺度建模+机器学习+高性能计算技术能够作用于多个领域,包括医药、材料等。
早在2021年,深势科技就携手宁德时代共建联合实验室,探索AI+物理模型在新能源材料研发中的应用。
如今受到“动力电池之都”宜宾的青睐,也是深势科技多年来积极布局的结果。2023年宜宾动力电池产业年产值突破千亿,动力电池企业90余户,合作了宜宾等于打入了当地的新能源产业链。
某AI制药公司告诉智药局:他们现在的策略是跟着钱走,哪里有钱他们就去哪儿谈业务。
例如AI+分子和蛋白质优化技术,除了可以用于医药产业外也可以用于改造酶,于是合成生物是不少公司想要转型的方向。
上述企业接触了几家公司后发现,尽管合成生物的热度非常高,各地的融资不断,但实际去谈的时候公司一样也不愿意投钱。
和医药公司一样,那些习惯了化学合成的甲方要转变为生物合成,得配合着换一套研发思维和配套实验,对于人才和资金都是非常大的挑战。
不仅如此,生物合成还有可能出现失败以及无法量产的情况。
简单而言,即使是跨界也需要找对产业和方法,否则有可能进入另一个死胡同。
对晶泰科技这样的上市公司而言,从医药大跨步来到新能源后,市场反应也很强烈。公司股价此前一直在发行价徘徊。半年报发布后,晶泰科技的股价一路上扬,港股市值突破500亿港元大关。
显然仅靠AI制药的故事,是无法支撑其500亿港元的市值。为了活下去,跨界转型或许是不少AI制药公司值得认真考虑的商业方向。
转型只是开始
当然,对于任何一家企业而言,业务拓展和转型都只是一个新的开端。
据了解,文章开头提到的三个合作项目中,有项目尽管签署了合作协议,但具体的细化方案和落地仍然在商讨中。而AI如何为新能源、材料、农业领域带来新的能量,仍然需要不断地技术打磨和产业深度合作。
有意思的是,他们的医药行业合作伙伴们甚至都不知道公司新的战略动向。
智药局曾报道过晶泰科技二季报的财务情况,其中重点提到了晶泰和协鑫集团的合作。有读者反馈称:如果不是这篇文章,都不知道晶泰科技在尝试新方向。
尽管如此,医药产业仍然还是这些头部AI制药公司们的重要领域,晶泰科技、百图生科、深势科技都在推进相关合作,有的还在积极拓展海外医药业务。
只不过医药寒冬下,最好不要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