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第四屆台灣房屋親情文學獎‧佳作】毓秀/封菜

封菜。图/林蔡鸿

「今天吃封菜!」

才踏入菜园,就传来农友们热情的呼唤。

尚未走进半开放的菜寮,满溢出的客家大封香味就扑面而来。

此寮原本只是数根木头撑起油帆布的粗陋小棚,堆放肥料和农具,最早连墙都没有。为了有个能躲太阳的地方,让在农地工作的人们能休息,湖口人杨先生和来自苗栗的谢先生自发整地,先用红砖把地铺平压实,又用水泥砌出二道半人高墙,更换了半朽木柱,强化原先结构;再用铁皮和木条搭出屋顶。早先的破烂小棚经他俩巧手,变身为这片菜园农友们的社交沙龙,大伙每星期在此聚餐,就算没农活要处理,我们也会习惯性来菜园「巡巡咧」,找借口聚聚。

菜寮边上,杨先生砌出一口烧柴灶,菜寮中心有张从我家搬来的柚木茶几,茶几正中放一鼎双耳圆底大铁锅,锅里有杨太太在灶上慢火细炖了几小时的封菜。

大块三层肉软嫩肥香,用汤勺稍稍施力就能断开,吸满肉汁沾染油光酱色的高丽菜是谢太太早上才从她菜圃采来的,锅内排列去子剖半的木瓜,谢先生解释,是黑仔摘自另一侧的木瓜树。新店在地人黑仔去年经历一场小中风,走路半瘸,他行动不便,真不知是如何从树上弄下这些木瓜?

年过八十五的庄先生退休前是受人尊敬的农业学者,但生活这块,却相较生嫩,他用老学究的口气质疑:「有看过高丽菜封、冬瓜封、苦瓜封,没听过木瓜也能封?」我那一辈子离不开农田,八十岁还在种菜的大姊立刻教育他:「果肉转红但还没软烂的木瓜用来煮汤更好,甜又润滑!你有学识没常识!」

两位老人家一来一往的拌嘴中,人们各自拉椅凳坐下,围着一大锅直冒热气的封菜、谢太太自制的萝卜糕、杨太太掺入手作金桔酱的糯米甜糕及杨先生菜畦种出的台农57号地瓜。

仿佛间,我感觉就像过年在围炉,即使年早已过了快两个月。

这样一顿克难的盛宴,是有缘人的团圆饭。

席间来来去去,有人不再事农,有人不知所踪。

虽来自不同地方,也不一定有血缘关系,但我们坐同一张桌前,如仪式般相聚,一起吃了十几年的饭,是不是也算得上是一种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