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理財趨勢展望 投資的6大關鍵字、AI人工智慧帶股市狂奔

2024年可能出现9起「灰天鹅」事件。 示意图/ingimage

每到一年年底,就有来自各路人马的经济学家及分析师们,开始为来年的全球经济或金融市场「把个脉」、做个预测。

有媒体引述伦敦投资研究公司Macro Hive的看法表示,2024年可能出现9起「灰天鹅(指发生机率很低、影响巨大,但较能被预测的风险)」事件,其中最值得留意的两起事件是,中国在经济低迷之下,被迫重新向西方开放,同时悄悄放弃攻台计划,以及人工智慧(AI)把持股市。

但是笔者则认为,已经发生或大家已经知道的事件,比较不太能算是什么会让人意外,且措手不及因应的黑天鹅或灰犀牛。举例来说,现在许多经济学家及分析师们,莫不将2024年的观察重点(可能的黑天鹅),摆在中国大陆经济走下坡,以及面临通缩问题之上。

不过笔者认为,有关中国大陆经济变差的论点,已经是「板上钉钉」,没什么可转寰的空间。反倒是当地球还要继续运转、人们的生活还要持续下去之际,不是算命师,无法正确预测未来走势的投资人,又该如何根据一些蛛丝马迹,以做出一个「能顺应未来趋势、不致于逆市场而行」的正确决策呢?

特别是单一年度的投资,虽然可能出现高低起伏,但是,仍旧不可能脱离长期既定的趋势轨道太远。笔者谨以所搜集的各个资料,汇整成以下关于2024年与投资有关的6大关键字,供投资人做决策之前的参考。

人口结构的影响

关键字一、人口变老、变少。可以这么说,全世界的经济,将会因为人口结构的影响,而互相拉扯及抵销。这是因为,人口趋势所影响的范围会非常广,包括经济、就业(薪资)、利率水准、通膨或通缩,甚至是一国的政治氛围与社会人心的动荡。

首先,人口少、经济就不可能好。这是因为人口高龄化,会降低整体消费意愿,自然不利未来经济的发展。可以这么说,全球已开发国家几乎都遇到这样一个难题:出生率一年不如一年。而人口加速老化,不但对经济发展、社会福利都是一大冲击,甚至衍生出「国安危机」。

曾经担任加拿大央行总裁7年的Stephen Poloz,就在其《更动荡的未来经济(The Next Age of Uncertainty)》一书中提到:「如今,我们正在进入一个劳动力成长缓慢许多的时代,经济成长趋势也会随之走缓」(第27页)。特别是当高龄人口越来越多,整体消费能力走下坡之下,又再加上薪资不动如山,最终,就将是压垮民间消费的最大一击。

人口老化及少子化对于经济的严重伤害,在中国大陆身上最为明显。中国人口问题专家、美国威斯康辛大学麦迪逊分校高级研究员易富贤,就从中国人口结构而预测,未来中国经济铁定不会超过美国。易富贤进一步举出实例:中国的15至59岁劳动力,自2012年开始负成长;经济成长率则从2011年的9.6%,一路降至2020~2022年只有4.5%;2023年中国结束清零防疫政之策后,整体经济复苏低于预期、出口下跌、外资撤离,整体GDP降至美国的66%。

日本《现代周刊》的副总编辑—近藤大介,也在其《中国的人口危机》一书中,引用《中国人口发展的政策与实施》内的资料指出,中国人口在2012年已达高峰。劳动年龄人口下降,对制造业的发展当然是一个沉重的打击。且在劳动年龄人口里,实际在工厂制作物品的蓝领人口正在急速减少中(第192页)。近藤大介甚至直言,无论今后AI技术再怎么发达,全中国有这么多的老人,很难刻划出光明的未来。

事实上,人口老化、少子化及劳动力不足,并非只是一般人所熟悉的日本或中国大陆的问题而已。例如英国的《金融时报》也曾示警:未来国际晶片大厂进驻,可能进一步加剧德国技术工人的短缺危机。萨克森邦经济厅厅长Martin Dulig透露,德国正面临着严重的技能短缺,以及人口老化,预计工作年龄人口,将在未来10年内减少20万。

又例如美国,据美国「人口普查局(Census Bureau)」的预估,美国人口将于2080年触顶,并在世纪交替的2100年开始萎缩。而这,是人口普查局在做未来数十年人口展望时,首度预测美国人口将呈现负成长。

此外,美国著名智库—布鲁金斯研究院(The Brookings Institution)也曾预测,如果按照目前人口增减速度,从2020到2029年这10年,或许将是美国历史上,人口成长速度最慢的一个年代,成长率还不到4%。也就是说,除了非洲等几个人口还年轻,且持续成长的国家外,全球大部分国家都在面临「人口老化及减少」的困境。

其次,人口多寡,也会影响通膨、通缩,以及利率的高低。举例来说,人口高龄化会降低消费意愿,进一步引发通缩;另一方面,由于可劳动人口减少,一方面会降低生产力、不利于经济景气,但也同时会因此提高薪资,带动由薪资拉高的通货膨胀;此外,当劳动人口减少、降低经济成长,也会进一步拉低实质利率水准」(《更动荡的未来经济》第27页)。

再者,人口也会影响通膨或通缩。理由很简单,老人多、人口少、需求降,将会导致通缩;但劳动人口少,也有可能因为「缺工」而拉高工资,进一步引发「薪资带动」的通膨。

整体来说,人口减少会让消费减少,这就对靠制造商品以获利的企业来说,都不是件好事。且尽管人口减少,能工作的人数变少,在供不应求之下,薪水会有增加的可能。但经济若不好,企业就算想为员工加薪,幅度也不可能太大。正由于可以从事制造(或生产)的人变少,所以,通膨与通缩都有可能发生。

记得《大缺货(How Broken Supply Chains, Surging Inflation, and Political Instability Will Sink the Global Economy)》一书作者James Rickards,就曾在书中(第215页)指出,适龄劳工大幅减少,以及更多工人转移到低生产力的照顾老人服务,将意味着其余劳工将能要求增加实质薪资。这将提高生产成本,并逐渐推升消费者产品的最终价格。他并举欧洲黑死病后的14世纪末,以及15世纪初期的劳动力短缺,以及实质工资成长为证(第215页)。

但是笔者认为,欧洲因为大量人口死亡,所造成的劳动力短缺及工资上涨,并不能完全预测现在的状况。因为现代社会的人员流动,比中古时期的欧洲要快速且大量。

更何况,一国的劳动力短缺,虽然会因为外国劳工或移民的增加,而获得一定的缓解。但还会与各国在不同时期的外籍劳工、移民,以及保护自家产业、纾困方案等政策都有关系。

像是专栏作家,同时也是金库资本管理合伙人的丁学文,就在其专栏中表示:「通货膨胀让劳工阶层对薪资要求越来越高;最后,保护主义把制造业拉回家却放大了缺工问题。这就是蓝领工人今天表面看起来扬眉吐气的主要原因」。

其实,《大缺货》一书作者James Rickards也心知肚明,失业率降低数据背后的事实是:美国不缺潜在劳工,而是缺愿意工作的劳工。在所谓「劳动力短缺」背后,有一群大约800万人根本没有在找工作。其中有部分人的理由是:提前退休、负担育儿工作、教育机会或健康问题。为什么还有数以百万计的职缺没人填补?原因包括雇主无法支付市场出清(market-clearing)的薪资,因为他们自己的获利,受到投入成本升高、税负升高和需求减少的挤压,也就是受到疫情的残余影响。美国劳动力利用率低迷的其他原因包括:较高的失业就济金、延长的失业救济金,以及2021年美国救援计划中,增加的儿童照顾税额抵减,使得美国人更容易待在家里(第240页)。

特别是根据美国几项地区联准银行的调查,美国雇主预料将会在2024年减少招聘。而这一趋势,也将限制工资成长,并带动通膨压力降温。

之前,日本「野村综合研究所(NRI)」曾依照「日本电子商务蓬勃发展,驾驶工时却下降」的状况预恻,到了2030年,实际货运量将锐减三分之一,驾驶人数则会减少到2015年的65%。相关政府数据还显示,约20%货车司机的年龄在60岁以上,只有30岁以下的司机,则不到总人数的10%。

又或是面临严重经济不景气的中国大陆为例,其38个主要城市的企业向新进员工提供的平均薪资,非旦没上涨,反而还逆势下跌。也就是说,当市场需求没有那么高之下,某些产业「是否一定会缺工」?或是「薪资会因为缺工而提升」,恐怕还不是那么绝对的事。

最后,人口结构也会影响选举结果及政治。这是因为人口少,也影响税收,并且引发「社会资源如何公平分配」的社会问题,以及可能的族群对立。也就是说,各国内部为了争夺有限的资源,势必激起更大的族群对立(主要是较为富有、享有较多资源及好处的战后婴儿潮世代及X世代,对决资源相对较少的年轻世代)。

经济学家和人口统计学家,之所以特别关注黄金年龄(25~54岁)劳工,是因为这个族群的就业率高、薪资也高,且他们缴的所得税,又是《社会保障》及《医疗保险》的主要财源。而当税收减少,开支又不可能降低之际,势必引发不同年龄及族群间,对于政府有限经费的「公平分配」问题。

有专家就撰文指出,尽管全球人口持续增加,但根据联合国的推估—「老年人口比例增加、儿童人口比例减少」,以及「除非洲以外的老年人抚养比例成长」,都代表未来劳动力资源争夺、老年医疗和退休体制负担不确定性的增加。

资料来源:2023年11月2日《中国时报》

选民间严重分歧

关键字二、政治变数越来越重要。正如《经济学人》指出的那样,2024年,拥有世界一半以上人口的国家将举行选举、全球超过40亿人,是生活在即将投票的国家之中。

而《纽约时报》的报导则更进一步预测,民主国家选举中的不信任正在加剧,选民间普遍存在严重分歧,并且对经济前景,有着深刻而持久的焦虑。大选获胜者将决定影响国家工厂补贴、税收减免、技术转移、人工智慧发展、监管控制、贸易壁垒、投资、债务减免,以及能源转型的关键政策决策。假设愤怒的民粹主义者在选举中取得胜利,可能会推动政府加强对贸易、外国投资和移民的控制。然而,在许多地方,收入停滞、生活水平下降和不平等加剧,已加深对全球化的怀疑。一旦右翼民族主义者当选,可能会进一步削弱全球成长,并损害经济命运。

可以得见的是,贫富差距的日益扩大,势必会激起更极端的对立。但笔者认为,同样身为国家的弱势族群,拥有投票数较多的高龄者,将是决定选举结果的重要关键。而其所代表的「利益」,也将可能会与「年轻弱势者相对立」。

说到「政治变数非常重要」的原因,也是因为企业经营(当然也包括一般大众)的最大风险,就是来自于「政治」。先不谈所谓「战争」的影响,就举投资中国大陆为例,在前(2022)年的全球投资趋势预测中,有不少极力推荐陆股及港股的投资机会。

但是,在2023年的全球大牛市之中,唯独陆股及港股大跌垫后。之所以会如此,就是分析师们未来察觉中国大陆的「政治」风险,更重于经济上的好坏。

另一个更值得投资人在做决策前,应该特别认识及注意的政治变数是:这个世界已经由早期的「单极(美国独大),进到「双极(中美对抗),未来,则是朝向「多边发展」的境界。

以上简单来说就是「我们正处于向新秩序过渡的一个过程中,政经专家用「多边」来形容这种新变化:也就是美国不再独领风骚,但也没有一个替代者出现」。

个人认为,这样的发展若持续下去,未来各国之间因「保护主义」所兴起的贸易壁垒,以及国与国之间(或区域与区域间)的对抗势不会少。以上不论是贸易保护主义或地缘政治上的对抗,都会影响一国的外国直接投资,自然也会进一步影响一国,以及全球的经济发展。

除了透过「贸易」进行国与国之间的对立,投资人当然还得担心实际的战争会不时搅局。战争不但会让国际油价出现波动,也会让农产品价格雪上加霜,导致全球通膨风险再次袭来。

例如全球最大资产管理公司贝莱德(BlackRock)执行长—芬克(Larry Fink),就曾经在接受《周日泰晤士报》(Sunday Times)采访时表示:「地缘政治风险是塑造我们生活的一个重要部分,世界各地的恐惧不断增加,希望越来越少,日益加剧的恐惧会导致消费减少或支出减少。因此,长远来看,恐惧会导致经济衰退」。他甚至也警告,「不断升级的冲突可能对能源价格、粮食成本、国际贸易、外交关系产生「深远影响」。

且更重要的是,由于战争而生的难民潮及移民问题,将导致欧洲各国的社会分裂。就有媒体社论指出:德国、法国、义大利这三大经济体,都离乌克兰战场比较远,但都面对严重的移民问题。尽管战争终究会结束,经济也会逐渐复苏,但从中东和北非以及乌克兰来的难民和移民所引发的「跨国、长期、社会、种族、治安、宗教」的复合型问题,却可能影响好几代之久。

笔者认为在此,以上值得投资人注意的重点是,在保护主义及地缘政治对抗之中,没有关键能源的小国,除了出口会受到影响外,经济机将更加堪虑。这恐怕是投资人在下投资决策之前,必须先有的心理准备。

例如之前,曾有媒体报导爱尔兰经济近期坠落的故事。而这样的例子,其实可以给投资人一个很大的启发:如果一个国家没有广大的土地及人口(市场广大),经济发展也过于集中在少数几个产业,尽管在遇到顺风时,可以风光个十几或二、三十年。

但是,所谓十年河东、十年河西,随便一个经济逆风,恐怕就会让整个国家的经济「几十年都可能趴在地」。过去的日本,以及现在,如上例中的爱尔兰,以及原本是欧洲经济火车头的德国…等,都将是投资人必须铭记教训、决定投资决策之前,最应该掌握的重点。

新兴市场陷瓶颈

关键字三、西方升(强),东方降(弱)。可以这么说,过去30年,以经济采改革开放的中国大陆为首的新兴市场国家,好运似乎已经走到了底。就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从2021年开始吹嘘「东升西降」,认为将取代以美国为代表、逐渐衰落的西方文明」的中国大陆为例,根据《商业内幕》(Business Insider)引述高盛总裁兼营运长沃尔德伦(John Waldron)的说法表示,「中国经济正面临一连串问题,将冲击该国成长好一段时间,且正朝着与美国相反的方向发展」。《华尔街日报》甚至为文表示:「这不仅仅是一段时间的经济疲软,可能是漫长的黯淡时期,中国40年的繁荣已经结束了」。

当然,尽管成熟国家的经济,也并不是一片光明,还因为贫富差距过大而造成的政治两极化,但是至少,还是比新兴市场国家要好。笔者的看法是:过去30年间,新兴市场国家只学到了资本主义的恶(缺点),却没有学到民主的好(优点),在恶恶相乘之下,贫富差距反而比成熟市场国家更为严重,所有经济发展的果实,全都给借民主之民,而行独裁之实的政客们坐地分赃了。

再实际举最近才开完的「联合国气候峰会(COP2会议)」为例,尽管外界看来,开发中国家似乎一事无成,在排放、清洁转型上缺乏建树,穷国承诺达成净零碳的时间(2060年之后),都比先进国家的2050年晚。对比之下,欧盟的碳关税已上路,美国的《通膨削减法》(反通膨法)也将大力推动干净能源。但是,身为非富国代表的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秘书长丽贝卡•格林斯潘(Rebeca Grynspan),日前她在接受英国《金融时报》采访时,就大力谴责了美国、欧盟的绿色补贴,以及「环境保护主义」政策。她认为西方发达国家实际上,是「以绿色转型为借口,以牺牲发展中国家利益为代价,促进本国经济发展」。笔者认为,其背后所代表的投资理财重点就是:重西方、轻东方(新兴市场)」。

大国财政赤字皆扩大

关键字四、各国债台继续高筑。国际金融协会(IIF)曾在去(2023)年底发布报告,指称第三季全球债务总额,已高达307.4兆美元(约新台币9792兆元),创下历史新高纪录;新兴市场债务占国内生产毛额(GDP)的比率也创下新高。而《路透》的报导也预估,全球一整年的债务,将达到310兆美元(约新台币9875兆元),且过去5年间,成长率都超过25%。

各国举债中,最受世人瞩目的国家,恐怕就属身为全球第一大经济体的美国了。尽管因为美国债务问题,让国际信评机构惠誉(Fitch Ratings Inc)在去(2023)年8月1日盘后,无预警地将美国债券信评,自 AAA 调降至 AA+。但是,债务成本激增在美国,仍旧非常明显。例如美国财政部在1月2日,就发布报告表示,美国联邦政府的公共债务总额,又已首次突破34兆美元。

那么,债务激增为何不利于经济发展?因为一来,债务多,就算利率不高,利息长期累积下来,也是一笔大数字。特别是利息,并不是「缴完一轮就没了」,且利息的支出,不但会对一国的财政,造成严重负担,更会排挤掉一国其他重要支出,像是美国联邦医疗保险(Medicare)和社会安全福利(Social Security)等福利项目,甚至,随着资金流向政府债券而非提高生产力的私营企业,利息支出的增加最终可能会拖累经济增长。还有更重要的是:不断增加政府未偿还债务,会让投资人所担忧的通膨、债券违约与货币贬值风险出现。

除了身为世界最大经济体、金融市场和最大国际流通货币供给国的美国,持续的扩大其财政赤字外,另一个债务破表的国家,则是中国大陆。尽管保罗˙克鲁曼曾在《纽约时报中文网》中的专栏评论指出:「好消息是,中国不像阿根廷或希腊那样,欠外国债权人大笔债务」。

但实际上根据《华尔街日报》的分析,中国大陆政府中的大部分债务,都是由地方政府借贷的,且不列入资产负债表,因此追踪难度大。该媒体引述分析师的估计表示,所谓的地方政府融资平台(LGFV)已积累了超过9兆美元的债务,大约相当于中国GDP的一半。中国的债务问题并非源于利率上升,而是源于举债的规模和速度。且正因为在中国大陆地方政府和房地产开发商,为了推动中国大陆基础设施建设,而背负的沉重债务之下,中国大陆的经济正「苦苦挣扎」着。

特别是由于美国及中国大陆,两大经济体的GDP,占全世界的比重加总,就差不多有五成的份额。一旦两国经济不佳,全世界的经济恐怕也真难「好看」。

房地产风暴面临崩盘

关键字五、房地产业崩盘危机。原本在低利环境下,房地产被视为是相对稳定和安全的产业。但如今,利率急速攀升提高了营建成本,银行融资枯竭及房市交易急冻,导致房价下跌,让许多开发商陷入困境。

房地产大跌,除了可能引发金融危机外,更有可能重挫一国的经济,特别是当一国的住宅投资占GDP占比越大时,更会影响一国经济的成长。其中最明显的例子,就是深陷不动产风暴的中国大陆。

然而,因房地产而恐怕形成经济或金融危机的国家,还不只中国大陆。例如有媒体引述美国金融稳定监督委员会(FSOC),在去(2023)年12月14日所发布的年度报告,将商业房地产列为美国经济,所面临的第一大金融风险。由于受到通膨、利率上升与居家办公趋势,对商业房地产造成了重大打击,同时考量到商业房地产贷款由银行、保险公司,和其他金融机构广泛持有,美国监管机构正在密切关注产业状况。

回顾去(2023)年底,一份由南加州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史丹佛大学和西北大学的研究人员发表,名为《货币紧缩、商业房地产困境和美国银行脆弱性》的论文指出,美国商业房地产产业正面临自2008年以来,最严重崩盘的风险,这可能会为美国银行带来高达1600亿美元的损失。

另外,《美国商业内幕(BusinessInsider)》引述华尔街知名分析师—惠特尼(Meredith Whitney)的警告表示,由于美国人口快速老化,2024年将浮现「银发海啸(指美国平均每天有1万人满65岁,到2030年,整个婴儿潮世代(1946~1964年出生)将超过65岁,约占美国人口21%,到时65岁以上银发族将比18岁以下人口还要多)」。且随着51%的50岁以上族群,搬进较小的住宅之后,超过3000万间(规模约18兆美元)的住房将涌入市场,对现有房市供需造成冲击,并拖累房价大跌。更有人认为,在高利率财务成本与租金收益的前景下,庞大的2.8兆美元商用不动产贷款,恐怕是投资机构更该关注的风险区块。

又例如加拿大,由于房地产是加国重要的经济引擎,如今却因为央行猛升息,对房地产造成重创,让房市反而从「驱动经济成长的引擎」,变成「阻碍成长的绊脚石」。

相较于欧美地区商用不动产的低迷,亚洲房市的压力,则较偏重于住宅市场。影响最大的国家之一便是南韩。因为当地房价,已创下25年来最大跌幅,日前还爆出某家建设工程公司要求重组债务,令人担忧 2022 年的信贷市场动荡可能卷土重来。而《彭博》则列出南韩、印尼、越南、香港及澳洲5个亚洲国家,房地产2024年值得留意。

通缩变恶性循环

关键字六、通膨与通缩并存。先以正面临房地产危机、青年失业率高,以及消费者信心低迷等经济问题的中国为例。据CNN报导,无法阻止通货紧缩已成为中国另一个头疼的问题。因为消费者和企业,都可能会在「预期价格进一步下跌」之下,推迟购买或投资。这反过来又可能进一步放缓经济,并形成恶性循环。

更糟糕的是,中国大陆的通缩,还有可能「行销全世界」。例如《财讯传媒》的董事长谢金河,也曾po文提醒,今(2024)年要特别注意中国「内卷效应」越演越烈,将会让「通缩」,成为2024年的最大新课题。

不过笔者的看法是:在全球人口老化、少子化的大趋势之下,「长期通缩」恐怕是必然的结果。但是,短期可能会受到战争(或区域动乱,如最近的红海危机)、缺工、供应链问题等短期因素影响,而使得通膨与通缩会同时存在。

例如陶冬就指出,全世界通膨目前都在回落,只是回落速度相对慢一点。严格来说,三大通膨源头包括能源通膨、供应链通膨及服务通膨,前二类通膨已结束或接近尾声。至于服务类通膨,他预期下降速度会非常缓慢。

最后,笔者对于「通膨」,还是「通缩」预测的看法比较倾向:未来,只要能够大量生产,但消费需求会逐渐减少的商品,长期势必面临通缩的困扰;至于无法大量生产,但日常消费需求不可能减少的标的(像是食物等日常必需品),反而会面临通膨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