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次还清不完!解决「垃圾屋」怪象 东京从「心」做起
图文/镜周刊
刻板印象中注重整洁的日本,其实存在着「垃圾屋」的社会问题,还不时被综艺节目当成题材,满足观众的猎奇心态,孰不知现实生活中,住在垃圾屋当中的多为高龄人士,专家推估「潜力族群」多达300万人。为解决问题,日本出现了专门帮老人家打扫的清洁公司,甚至有人刻意收购「垃圾屋」改造,开出的条件却是「连同垃圾一起买」。
深入「垃圾屋」 20次还清不完
「这双袜子该怎么办?」
「感觉还可以穿先留下好了。」
「这条裙子呢?」
「腰围可能太小了吧。」
对话内容听起来像是在整理衣柜,但对话的两人,一位是「没办法整理家里」的屋主,另一位则是「专门替人整理」的业者。两人身后,堆放了塞满衣物的大型垃圾袋跟纸箱,连走路的地方都没有,几乎堆到天花板那么高。
破旧的皮包、几近全新的名牌鞋、过期的调味料,还有堆得像座山的塑胶衣架,这座「室内垃圾山」滋生的恶臭与蟑螂,演变成街坊问题,邻居不断抗议,80多岁的屋主A女士,只得找人来帮她清扫。但从A女士一头银发、搭配浅绿色针织衫的优雅外型看来,实在很难相信她过着与垃圾为伍的生活。
23岁的松岗健太,负责帮A女士打扫,就像孙子去外婆家一样,每次停留两小时、已经去了20多次。「可能还会穿」,遇到女屋主不愿退让时,他总会温柔地回答「说的也是」,然后提议「那么我先装进塑胶袋里分类好吗?」有时候顺着对话「这个丢掉也没关系吧?」绝不勉强屋主,这也是松岗所属清洁公司的服务原则。
「不管有多么大量的垃圾,刚开始整理的30分钟,绝对不丢东西,『我们不会擅自把您的东西丢掉,所以稍微挪动一点可以吗』、『您看,是否只是稍微挪动了一点?』一边引导问话,一边移动屋主的物品。」
整理的不是垃圾 而是屋主的心
经营清洁公司的古市盛久,38 岁,6年前以东京都板桥区的住宅区为据点,提供专门帮老人家打扫做家事的服务,现在平均1个月能接到60件委托,「在开始整理之前,首先要缓和屋主的不安情绪、建立信赖关系。」
建立信赖关系,就得先了解屋主是个怎么样的人。他的方法是先决定要从哪里开始着手,一边把垃圾往周围挪移,一边往下挖掘, T恤、奖状、赛马报等,类似的东西会不断重复出现,古市把这样的东西称为「关键物品」,是呈现此人生命历程的重要线索,也是与屋主的对话,最好的切入点。
比如故事开头的A女士,家里的地板跟床上,堆的都是衣物,「她以前在精品店工作,似乎业绩很好多次被公司表扬,大量衣服就是在那个时期买的,尽管旁人看来就是一些没用的衣服,对她来说却是『光辉的过去』。」整理垃圾屋通常快则一天、慢的话几天内就能完成,但A女士的情况,没办法一口气全部清理掉,所以他们平均一到两周一次、每次两小时的速度,以边聊天边收拾的方式进行。A女士更把替她打扫的松岗当成孙子看待,甚至会开始期待他的来访,「如果整理过头,有些人会因此身心崩溃,所以我们会视屋主的状况调整,过去就曾发生过把清掉的垃圾复原的案例。」
「我们整理的不是垃圾,而是人心。」古市把垃圾屋的问题,看作是心理层面的问题,借此抓出病灶,对症下药。
率日本之先 东京足立区颁布「垃圾屋条例」
为解决垃圾屋的问题,东京足立区在2013年1月颁布了全日本第一个「垃圾屋条例」,负责执行业务的「生活环境保全课」,目前有5名专职人员,针对不当管理的土地与建物进行指导与劝告,必要时甚至可以「强制清除垃圾」,不过这招至今未曾执行过,因为只清除垃圾,还有可能再出现,治标不治本。
在接获民众投诉3天之内,生活环境保全课的专员会亲赴现场,若确认问题属实,会先对屋主进行「口头劝说」,尽管「配合办理」的案例极少,但课长祖传和美表示「在与屋主本人建立起信赖关系之前,我们会尽可能不直接触及『垃圾』的话题。」他们会不断地去找垃圾屋主问话「难道没有觉得困扰的地方吗?」就算对方拒绝对话、视而不见,也不放弃周旋下去。他们会跟在地的援助中心、保健师、甚至是区民组织合作、轮流访察,并调出屋主的户籍誊本,了解屋主的亲属关系、经济状况,从医疗、社福、照护等多管齐下,终极目标是重建屋主的生活。
最顽强的垃圾屋 花了20年解决
足立区之所以采取「迂回战术」,是因为1994年的一起案例。当时足立区某户人家门前,被发现堆放了大量垃圾袋、塑胶购物篮和脚踏车轮胎,屋主家中垃圾也多到满出来,恶臭四溢,附近邻居受不了向区公所投诉「马路上的垃圾多到要塌下来了,没人敢靠近,能不能帮帮忙」,最后足立区派人去访察,找到当时50多岁的男性屋主。
「吵死了!不要过来!滚去一边」,只要人员一靠近,男屋主就咆哮抵抗,但区公所的权限,只能强制清除道路上的垃圾,而且清掉没多久又故态复萌。其实这名屋主,是靠捡垃圾维生,搜集大量可以回收换钱的空瓶罐和各式废料,一旦区公所清除,他就重新堆起垃圾山,一攻一防转眼就是20年。
垃圾攻防战 出乎意料的转圜
直到某天这名男屋主不经意透露「身体不太好想去医院」,区公所专员立刻找来保健师和医师到府访查,医生劝他住院,没想到竟让这场长达20年的垃圾攻防战出现转圜,「住院前他是个恶言相向的老先生,住院后却变得很温和、甚至会照顾别人,简直变了一个人似的。出院后,也改掉了收集垃圾的癖好。」
这个案例给足立区很大的震撼,垃圾屋问题的本质,不是垃圾,而是人。「即使本人说『一点也不困扰』,但家里会变成垃圾屋一定有原因,我们的工作就是跟屋主本人一起解开心结,恢复健康安全的生活。因为强制清掉垃圾,如果无法重建屋主的生活,就不是真正解决问题。」这也是为何,足立区宁可长期抗战,也不用强迫的方式解决。
日本各地都来考察「足立区模式 」
2013年至今,足立区共接获179件垃圾屋陈情,这当中有119件获得解决(截至2017年3月底),做法被称为「足立区模式」,已吸引日本各地136个团体、300人考察。研究垃圾屋问题的东邦大学看护学教授岸惠美子表示:「会对垃圾执着的人,大多是人际关系不顺遂,比如曾遭亲人背叛、导致无法相信别人、进而孤立自己,为了填满心里的寂寞空虚,开始囤积物品。」岸教授更指出,这是一种身心陷入「自我放弃(self-neglect)」的状态,也就是放弃自我照顾,进而危害自身健康与安全,「通常是配偶或家人死亡、自己生病或被裁员,因为人生发生重大打击,就觉得『家里怎么样都没差了』、『活着也是无可奈何』,可谓是『慢性自杀』。」
「垃圾屋」的潜力族群 专家推估300万人
根据日本内阁府2011年的统计,日本陷入「自我放弃」的高龄者,推估有1万2190万人,但岸教授认为只是冰山一角:「美国进行大规模调查发现,9% 的高龄人士有『自我放弃』的情形,如果日本65岁以上3400万人口也以同样比例换算,实际上应该有300万人。」
而多数垃圾屋即使屋主离开后,因为屋内太脏、找不到新屋主接手,难逃建物被打掉的命运。倒是有眼光独到的人,买下垃圾屋重生的成功案例。
市场行情价七折 有人专买「垃圾屋」
义工团体「野毛坂Glocal」的代表人奥井利幸,去年10月买下一栋「被垃圾堆到看不见地板」的垃圾屋,物件价格是市场行情的7折,他却开出条件「要连垃圾一起买」,因为「垃圾所有权」属于元屋主,如果不一并买下就不能随便丢弃。
在义工与清洁业者的帮忙下,垃圾屋最近刚清理完毕,他正考虑改造成社区活动中心或分享办公室。「前几天才听到住在附近的欧巴桑说『我想要在那里开手工味增教室』,听她这么说我很高兴,因为我希望能把这里打造成,让地方民众自由聚集、实现想法的地方。」
本来让邻居避之惟恐而不及的垃圾屋,摇身一变成为凝聚地方的场所,问题的解方,其实是一股能让人和地方重生的力量。
更多镜周刊报导这回轮到中国货被抵制了! 印度掀起贸易报复声浪老年人成新经济势力 「耐癖族」「夜枭族」时代来临反映不景气世代价值观 日韩女孩迷上「透明」商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