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0年前的台北是一座超級大湖? 故宮展台灣古地圖揭密
故宫北院9月推出古籍善本选粹新展「四通八达ー古代道里交通图籍展」,其中一幅推测在1722年左右绘制的「台湾图附澎湖群岛图」,图中的台北盆地完全沉浸在水中,符合清人郁永河「裨海纪游」中对台北盆地「水急广,漶为大湖,渺无涯矣」的形容。图/故宫提供
如今人口稠密的台北盆地,300年前竟是一个超级大湖?故宫北院9月推出古籍善本选粹新展「四通八达ー古代道里交通图籍展」,其中一幅推测在1722年左右绘制的「台湾图附澎湖群岛图」,图中的台北盆地完全沉浸在水中,也符合清人郁永河「裨海纪游」中对台北盆地「水急广,漶为大湖,渺无涯矣」的形容。
在资讯科技发达年代,我们出门已习于仰赖手机查地图、用导航系统开车,但古代的人们如何辨识方位、抵达目的地呢?道里是道路与里程数的合称词,「四通八达ー古代道里交通图籍展」展出绘制道路,并记有里程数的古地图,以及兼含道里图的古代书籍。古地图虽没有当今导航系统里的电子地图即时便利,但形式丰富多元,比如商书里的路引、路程图,专为帝王出巡、谒陵编绘的往返程站细图,将士戍防巡边专用的边防图,串联四方的大型驿路图,以及地方政区图里连带绘出的城市路线图等。
「台湾图附澎湖群岛图」是为本次展览最大亮点,该展件与台湾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康熙台湾舆图,皆可见在图的下方,绘一条起至沙马矶头(今日猫鼻头),然后一路向北,最后到达大八里社渡头附近的点状虚线,此即17世纪以来,纵贯台湾南北的主要干交通干线─南北大路。
「台湾图附澎湖群岛图」还有一个亮点,描绘出只存在一百多年的「康熙台北湖」,1694年(清康熙33年)4月24日发生大地震,造成台北盆地多处出现地层下陷和土壤液化,加上台风时海水倒灌,台北盆地一夕间变成一个深约3至5米的大湖泊,被称为「康熙台北湖」。学者推测,此湖100多年后便因淤积而逐渐消退,成为今日的台北盆地与淡水河。「康熙台北湖」只在少数古地图中出现,迄今仍是一个谜。
康熙36年(1697年),郁永河从福建来台湾开采硫磺,写下知名的「裨海纪游」。他在「初探甘答门(关渡)记」中描绘自淡水河进入关渡:「海舶由淡水港入,前望两山夹峙处,曰甘答门,水道甚隘,入门,水急广,漶为大湖,渺无涯矣」。从淡水河进入关渡后的台北盆地「漶为大湖,渺无涯矣」。
古地图没有作者署名。根据故宫院藏「沿海岸长图」励宗万跋文所示,「台湾图附澎湖群岛图」为首任巡台御史黄叔璥巡察台湾期间(1722-1724)所绘之「海洋、台湾二图」其中的台湾图。
策展人卢雪燕表示,本展特别设计「走在台湾的路上」多媒体互动装置,以「康熙台湾舆图」与「乾隆台湾地图」为素材,结合新竹至故宫交通路线空拍动态影像,两相辉映,提供观众行走古代台湾南北大路的真实感受。此外,展场外的「台湾是我的家」互动专区,也以〈台湾图附澎湖群岛图〉为基底,将各地代表性名产先行贴注在地图的相对应位置,借此引导观众找出自己的家乡外,更进一步利用扫描QR code方式,邀请观众填写回馈单,由故宫官网定期公布结果,增进观众与展览的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