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万中产家庭,已经挤爆香港中学...
在这个卷学历、卷背景、卷资源的时代,家长们都希望孩子能从小接受最好的教育。然而,随着国外大环境对留学生愈发不友好,美国常青藤和英国G5等名校的门槛越来越高,越来越多的中产家庭决定将孩子送去国内的香港读书,这也导致香港教育竞争愈发激烈。那么,那些选择留学香港的家庭现在都过得怎么样了呢?一起来看看今天的文章吧。
文|熊靓
From 留学全知道
微信号:EduKnow
人口危机面前,香港近两年对全世界精英人才广开大门的力度超越过去十几年的水平。
放开优才计划限额、扩大高才通百强大学入围名单、重启投资移民计划.....一系列操作后,人才如井喷般涌来。
最新的数据显示,截止8月底,香港各项人才计划共收到了超过36万份申请,其中近23万份获批,同期到港的人才超过15万人,远超港府当初定下的3年引入10.5万人的目标。
今年6月底统计的到港13万多人里,受养人(主申请人配偶以及18岁以下未婚子女)突破12万人大关,而去年10月底还停留在8万多人,不到一年时间增长约4万人,这速度着实有点吓人。
为什么受养人会蜂拥而至?因为办理香港身份的人中80%都是为了孩子,希望拿到身份进入香港获得优质国际化教育。但随着进入香港的中产家庭越来越多,香港学校竞争激烈程度也达到了空前状态。
香港教育局最新消息称,香港国际学校入学人数持续增长,2023年创下了11年来的新高,2025年申请入学注定会是一场血雨腥风!
在这场教育争夺战中,累坏了孩子,忙死了家长,涌入香港的中产家庭,也已经被折磨疯了!
* 以下是三位内地家庭在港就读的故事,以第一人称口吻展开
01.
如果重来一次
我娃绝对考不上Band 1名校!
我先生2022年初因工作需要递交了优才计划申请,年中获批,现在我和儿子作为受养人已来港一年多了。
儿子目前在一所Band 1中学就读,我线上经营着电商业务,我先生也被调到香港担任分公司主管。
我一直觉得很幸运,要不是我们一家来得早,孩子根本去不了现在这所Band 1中学。
儿子原本在深圳知名国际学校就读,在班上是尖子生,数学年级排名前三,还经常参加英语辩论大赛和各种演讲活动,英语口语不错。
图源:pixabay
其实在孩子四五年级的时候,我和先生就决定未来要让孩子走国际路线,要么就近去香港或者新加坡,要么直接去英美读本科,所以我们特别注重孩子英语能力提升以及多元化发展。
2022年全家拿到身份后,我突发奇想:要不直接送孩子去香港就读吧,香港教育国际化水准高,课程体系丰富,拥有三文两语教学环境。
最重要的香港八大名校每年会把80%的录取名额给到本地生,如果早早去香港就读,之后录取港八大或港前三优势就非常大。
和先生以及孩子沟通后,我们抱着试一试的态度,全家出动开启申请之路。爷爷每天教孩子打卡学习繁体字,请线上老师指导孩子备考小托福,我和先生了解插班流程,年底递交了10多所学校申请后,成功上岸一所Band 1中学,但降了一级。
其实孩子能录取到Band 1中学,我始终认为是我们的运气和实力的双重作用。
因为我们当时插班时,内地家庭非常少,我儿子那所学校大约10人竞争一个名额,再加上孩子在内地基础牢,插班考试表现不错,学校招生老师也没有特别严格。
但从2023年开始我就发现申请局势逐渐变化,插班申请的内地家庭越来越多,就我儿子那所学校,几百个人竞争一个席位,激烈程度至少是我们的10倍!
不仅是我儿子所在的学校,只要是Band 1学校,几乎均是人满为患。
今年5月我看到港媒的报道称,直资一条龙学校—浸会大学附属学校王锦辉中小学(王锦辉中小学)超过1200人同时争夺12个学额,三分之一的孩子其父母通过高才通计划入港,这所学校还要求家长面见学校主任,自选广东话、普通话或英语聊天来增进了解。
去年12月我陪朋友去香岛中学参加简介会,活动当天估计有2000多人在这所直资Band 1中文中学里面,99%为内地和本地家长。
今年该校的插班考试异常火爆,千人同考毫不夸张,有网友爆图称队伍都排到了香港城市大学门口,现场还看到了很多穿着深圳校服的孩子。
内地家长喜欢的汇基书院插班考人更是乌泱泱一片,有家长称当天大概有七八百人,高年级插班的孩子特别多,但结果出来后网上很多家长称孩子遗憾进了备录名单,相当于没戏了。
香港教育工作者联会黄楚标学校校长表示:“中一在收生额满情况下,仍收到近200人申请插班,对比过去的十几二十人,增加了起码十倍。"
现在想插班到Band 1校的绝大多数家长都是通过高才/优才/专才等计划来港的人才,人均高学历和高收入,对子女的教育也格外重视。
02.
为了进SISHK
我和娃脱了一层皮
历经两轮残酷筛选,女儿终于被香港新加坡国际学校(简称SISHK)录取了。
在这一年多的时间里,我和娃脱了一层皮。回顾整个过程,我对香港名校的录取就只有两个感觉:非常难!非常卷!
香港名校类型繁多,特点各异,当初仅是选校这个环节我们一家人就花费了大概两个月的时间。
前期孩子为插班考试做准备,女儿理科好,但口语有点差,为此请了一对一外教,还去找中介老师辅导面试。
我则是每天线上线下奔波,查资料做功课,咨询中介,实地探校,与过来人交流,和意向学校招生官聊,总之只要是想到的办法,都试过了,期间踩过各种坑,花了好多冤枉钱。
最终圈定的SISHK虽然不是最顶级的学校,但它号称是「学霸的天堂」,口碑佳、学风好,每年IB成绩也相当不错,今年有3位IB状元,均分39.2,18人被港大和港中文医科录取。
于我们重视教育的中产家庭而言,这既是好消息,也是坏消息。
好学校意味着名校高升学率,但名校插班数有限,绝大多部分孩子都会是陪跑,尤其是SISHK这种连local都认同的掐尖型学校。
我们在11月中旬参加了SISHK的第一轮笔试,考察语数英三科。
下定决心要申请SISHK时,我们一家都做好了心理准备,毕竟是人人都想进的名校,插班考试的人肯定非常多,各个孩子也会相当优秀。
但即便已经打好了强心剂,去到SISHK插班考试现场,也是整个人都被震撼住了。
现场人山人海,身边的家长们操着英语、普通话、粤语,从他们的言谈举止能看出身份不一般,谈笑间感觉他们对于结果早已胜券在握。
牛娃更是扎堆出现,我偷听身边四五个妈妈聊天得知,坐在我后面的孩子在国外生活多年,雅思已经8分了;右边有个孩子来自上海第一梯队学校,成绩年级前10%,钢琴、游泳都是特长;旁边还有个深圳八大的孩子,拿过多项学科竞赛大奖......
我和女儿全程用眼神交流,表面看似平静如水,实则内心翻江倒海,假装用微笑来掩饰紧张的情绪。
第一轮笔试结束后,走出来的孩子都是愁容满面,有几个孩子跑到父母身边直接哭了,说数学和英语实在太难了。
我随即问女儿的情况,她也说自己没有把握,数学纯英,英语有很多开放性题目,生词多,全程连蒙带猜,根本不知道对错,就语文有点信心。
回家路上虽然心理很忐忑,但作为父母我只能强装镇定安慰她,让她不要有太大压力。
1月中下旬是第二轮面试,考察的形式是小组面试和与一对一的个人面试,主要考察的是孩子语言表达水平以及表达背后的独立思考的能力。
二面当天,现场大概有30多个孩子,从精神面貌上看,个个都自信满满,丝毫感觉不到紧张。考完女儿给我说多人面试环节,其他人的口语表达几乎达到母语水准。
幸亏SISHK没有要求家长面试,不然我可能又会给女儿拖后腿。
考完后女儿情绪一直很低落,忐忑等待了一个月左右,新年前终于等来了SISHK录取通知,三颗悬着的心落定。
SISHK大部分学生是直升,各年级插班名额有限,而且在SISHK这种名校流失率也低,空缺学位自然少,近两年又涌入大量内地人才,僧多肉少,学位一票难求,人人都想进,我看过太多成为炮灰的孩子。
03.
看着孩子去了Band 2C
我内疚哭了
得知孩子插班结果后,我内疚了好长时间。
孩子没去到Band 1学校,亲子关系也受到了影响,要不是我当初执意送孩子来香港读书,也不至于造成现如今这种局面。
每每想到这,我就忍不住掉眼泪。
和很多港漂妈妈一样,为了孩子教育我通过进修留在了香港,在香港我租好了房并打算把孩子接来香港读书,也好辅导和监督孩子。
受养人签证批下来后,我就去各种平台搜索关于香港插班的真实帖子,每天完成自己学业后,就开始刷:需要哪些材料、怎么准备简历、如何面试、怎么选校...
图源pexels
一开始我认为非Band 1不可,毕竟孩子也算是学霸一枚,Band 1是最好的归宿。
可了解得足够深入后,我认识到自己太盲目自信了,于是我进化到把目标定为只要是比较好的直资学校就能接受,因为直资学校名校多、师资好,也是内地家庭的首选,孩子进去后可以快速交到朋友,完全不用担心孩子的适应能力。
但听说有内地宝妈投递了20多所学校全部石沉大海后,我彻底妥协,只要有学校要即可,即便去了Band 2或Band 3先适应适应也可以,没想到一语成谶。
确定了8所学校后,我亲自去递交申请,当时我见到了十多位和我有同一目的的内地家长,条件都非常好,那一刻我内心开始慌了,不出意外拒绝信也一封接着一封发来。
后来朋友给我介绍了一所港岛区的公立校,学校也愿意接收,赶紧信心满满让孩子去参加笔试,结果因为孩子对考试内容不熟悉,英语笔试相当于全军覆没,在内地花了那么多钱鸡英语,来港一朝现原型,数学一些专业名词都看不懂,笔试可以说是一塌糊涂。
孩子自信心受到极大打击,回家直接跟我赌气,再也不想参加插班考了。
图源pexels
9所学校没戏后,我内心也有点崩溃,但伤心解决不了问题,孩子上学最重要,于是一边跟孩子一起复盘以及辅导,我又继续投递了10所学校,其中5家发来了笔试邀请。
在我软磨硬泡、糖衣炮弹“攻击”下,孩子答应去参加了笔试,其中有2次进入了Band 2学校的面试环节。
结束后孩子给我说,现场牛娃一大把,同组面试的人中有两人来自上海某一梯队学校,一人是香港本地学生,口语非常流利。
都说香港卷、香港名校竞争赛过高考,历经20多次的插班后我终于相信了!
后来我又陆续投了四五家,孩子通过笔面试,被一所Band 2C的学校录取了,我依然对Band 1抱有期待,但现阶段还是让孩子在Band 2C先做一个过渡,来年再继续!
04.
进名校没有一条不卷的路
孩子的升学规划是个漫长且要不断调整的过程,带孩子赴港读书也并没有想象中那么美好。
蜗居在几十平米的小屋里、为找学校跑前跑后、孩子跟不上课程进度...这其中的坎坷心酸、甚至徒劳无获,经历过的人才会懂。
内地卷升学率,高考是全省市学生集体比武。香港卷名校升学率,插班则是全国各地精英家庭孩子同台竞技,成绩是最核心的,但也拼艺体、拼认知、拼情商,甚至还卷家庭条件,躺平根本不可能。
当一批批内地精英家庭满怀期待到港后才发现,香港考试难,过渡难,进名校更难,内地孩子进校后马上适应更是难上加难。
香港这几年移民海外的学童又在回流,新港人想享受香港优质教育,既要有心理预期,也要找好退路,多几个备选,趁早规划多了解信息,抓住窗口期。
教育投资无法100%保证能够投入与产出成正比,但只要想清楚目标,有准备有实力,终会去到理想的彼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