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7本ICU日记闪烁医学人文之光

熊 建

“今天是你进入ICU的第一天。”

“今天外面下雪了,很漂亮。”

“今天给你更换了高流量吸氧方式,你有没有感到不那么难受了一些?”

“你会好起来,然后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近日,兰州大学护理专业研究生孙国涛写下的37本ICU日记引发了关注。翻开这些日记,上面这些充满关心的话语就会映入眼帘。

目前,孙国涛在兰州大学第一医院急诊ICU(重症监护室)进行临床实习。他的研究课题有一部分内容是给患者写ICU日记,记录他监护过的患者在ICU的每一天的情况,包括治疗措施、生活护理等。

ICU是生死场,是与病魔斗争的最后一道防线。多功能监护仪、呼吸机、血液透析机、输液泵、营养泵等……大大小小的设备构成了ICU的生命支持系统。患者进入这里,意味着病程已经发展到十分危急的阶段,需要高科技帮他们“续命”。当此际,药物、仪器配以精心的照护是最需要的,写日记有什么帮助?难道不是牵扯、分散医护的精力吗?实习也是工作啊。

事实上,这种疑问是因为不了解ICU情况而产生的。正如孙国涛在日记中写的那样:“住在ICU的患者没有家属、没有亲人陪伴,要通过大量药物治疗、气管插管等侵入性干预。为了防止非计划性拔管,患者的手要绑在病床上。他们大多数时候都处于意识模糊的状态,连白天黑夜也分不清,因此在转入普通病房后常出现如焦虑、抑郁和PTSD(创伤后应激障碍)等心理障碍。”

因此,ICU日记相当于一个干预措施,通过日志的方式给出院后的患者补上这段治疗期间的记忆,减轻患者的PTSD的情况。换言之,这是另一种意义上的“续命”——帮助患者留下他们生命中很重要的一段时光,防止出现人生的空白,应对精神上的问题。

这很重要。在医护人员眼中,患者不应该只是医疗仪器的工作对象,也不应该只是药物的作用对象,而是活生生的人。他们身体的病痛需要治疗,精神上的、情感上的需求同样不能忽视。毕竟,生命的意义不仅仅在于“活着”。

目前,全国的医疗卫生系统正在贯彻落实《医学人文关怀提升行动方案(2024—2027年)》。医学人文关怀如何落地,各医疗机构都在积极探索,医护人员都在努力寻找抓手。孙国涛的做法,弥足珍贵,充满了人文关怀,效果也是非常好的,而且是双向的。截至目前,他已经为37位患者写了37本日记。看到一位位患者和家属读到ICU日记后,收获的那份踏实与感动,让孙国涛觉得十分欣慰,加深了对护理工作的认识,提升了做好护理工作的信心,并从“熟悉”上升到了“喜欢”。

这就是医学人文的另一个层面的意义,除了帮助患者外,还能有效帮助到医护人员,帮他们克服工作中的压力和倦怠。尤其在ICU,集中了各类急危重患者,是整个医院护理工作中心理压力最大、最容易造成护士心理紧张的疲劳病区。富于创造性的医学人文工作有助于调节护理人员的心理波动,加强心理建设,从而保障了护理人员身心健康,提高了工作效率。

医学人文,真不愧是医患双方共同的心理加油站啊。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24年11月19日 第 09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