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天6位院士逝世!已经47位院士...
12月22日,从中山大学获悉,中山大学中山医学院人体解剖学教研室专任教员欧阳丽斯老师,因病于2022年12月19日在广州去世, 终年43岁。
痛悼!
共和国3天内痛失六位两院院士
激光技术专家赵伊君院士逝世
激光技术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赵伊君,因病医治无效,于2022年12月21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2岁。
赵伊君,1930年11月出生于北京市。1953年毕业于北京大学。1997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曾任国防科技大学教授,中国国防科技信息中心研究员。
赵伊君主要从事原子分子物理和物理力学激光技术研究。20世纪60年代初参加了我国核爆炸光辐测试分析工作,研制出最小照度到来时间测试仪等3种测试设备,并参加核试验;70年代起在从事激光与物质相互作用研究的过程中,开展了原子分子物理和物理力学的研究工作;80年代后主要从事强激光与物质相互作用及强激光技术研究工作。赵伊君在国内首次提出激光脉冲引起固体热激波、产生层裂;连续激光使材料产生力学——热学联合破坏;激光烧蚀玻璃钢复合材料产生碳化,改变电磁性能等多种模型;主持并参研的强激光技术课题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果。
赵伊君一生都在国防科技领域忙碌、思索,正如他曾经对自己提出的要求:“一个国防科技工作者,就像一名奥林匹克运动员,他的使命只有一种,那就是:瞄准前沿,拼搏,再拼搏;冲刺,再冲刺;超越,再超越!”
著名稀土冶金专家张国成院士逝世
中国工程院院士张国成因病医治无效,于2022年12月21日在北京逝世。
张国成,1931年8月出生于云南省昆明市。1956年毕业于昆明工学院,获学士学位。曾任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有研科技集团有限公司高级工程师。1995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张国成主要从事稀土矿物分解、冶炼分离技术等研究与工程化开发。创立了氧化焙烧—稀硫酸浸出法处理氟碳铈矿工艺;发明了用碱度法生产荧光级氧化铕技术;发明了硫酸强化焙烧冶炼包头混合型稀土精矿工艺(第二代酸法);研究成功用P204从硫酸稀土溶液中萃取分离稀土新工艺(第三代酸法),降低稀土生产成本约25%。以上成果均在稀土工业生产中广泛应用,并成为我国稀土冶炼分离的主要生产流程,为中国的稀土工业发展、为确立中国稀土工业在世界上的重要地位作出了重大贡献。
他常说:“鲁迅的一生是‘俯首甘为孺子牛’,我愿自己的一生是‘俯首甘为稀土牛’,促使中国的稀土工业登上世界重要地位。”
无机非金属材料专家顾真安院士逝世
无机非金属材料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顾真安,因病医治无效,于2022年12月22日在北京逝世。
顾真安,1936年11月出生于江苏无锡。1958年毕业于华东化工学院(现华东理工大学),获学士学位。1997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曾任中国建筑材料科学研究总院院长技术顾问、石英玻璃重点实验室首席专家等。
顾真安主要从事特种玻璃和光导纤维研究。他研究稀土族元素在石英玻璃和光导纤维中的光谱和非线性光学特性,获得多种元素的D-F电子宽带跃迁具有紫外强吸收和可见荧光转换特性,以及上转换荧光、倍频和光放大性质;研究了化学气相掺杂沉积、溶液掺杂和氢氧焰熔制-电熔成型两步法工艺技术,解决了难熔玻璃制备技术难题;研制成功超低膨胀石英玻璃和稀土石英光纤等一批新材料。
顾真安非常重视教学,总是结合国家重点课题,在科技第一线指导青年锻炼成长。他认为科学素质的培养,首先应该注重对科学兴趣和动手能力的培养,一个人只有对什么事有了兴趣,才会产生爱好。
土木工程与结构力学专家龙驭球院士逝世
据光明日报消息,土木工程与结构力学专家 、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土木工程系教授龙驭球,因病医治无效,于2022年12月22日在北京逝世。
龙驭球,1926年1月出生于湖南省安化县。1948年从清华大学毕业后留校任教,先后担任清华大学土木工程系助理研究员、助教、讲师、教授。1995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龙驭球长期从事结构力学、有限元法、能量原理、壳体结构的教学科研工作。在有限元与变分原理方面,取得多项国内外首创成果。在工程应用方面取得显著成效:科研成果被编入建设部“薄壳设计规程”,对全国壳体工程的设计和建造起指导作用;创立薄壳大孔口分析方法,提高了设计水平。著有《Advanced Finite Element Method in Structural Engineering》《新型有限元论》《能量原理基础与进展》《变分原理·有限元·壳体分析》等专著和《结构力学》《结构力学教程》《壳体结构概论》等多版本教材。曾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999)、第三届中国工程科技奖(2000)、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2013)等国家级科技奖项。发表论文260多篇,出版教材和专著31卷。
“薪传火种、执着攀登”,是龙驭球在清华大学土木工程系70周年系庆时候写下的一段话,也是他几十年科研教学的的生动写照。
自动控制和电力系统工程专家卢强院士逝世
中国科学院院士,我国自动控制和电力系统工程专家,清华大学教授卢强,因病医治无效,于2022年12月23日在北京逝世,享年86岁。
卢强,1936年5月19日生于安徽无为。1964年清华大学电机系研究生毕业,后留校任教。1988年1月起任清华大学教授。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曾任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电力大系统灾变防治"首席科学家。
卢强是我国电力系统线性最优控制和非线性最优控制学科体系的开拓者和奠基人。先后主持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电力系统非线性鲁棒稳定控制"和"电力系统智能控制",国家发改委高技术示范工程"输配电系统混成控制系统",国家重大科技攻关计划 "三峡发电机组非线性励磁"和国家电网公司重点科技项目"大型水轮发电机组非线性最优调速控制装置"等十余项重大科研项目。近年来,创建了电力系统混成控制理论,并用于东北互联系统、上海电力系统和深圳电网智能调度自动化系统。此外,提出并组织了世界上第一座无补燃压缩空气储能发电系统的研发。
卢强一生专注科研,却从不回头谈成绩,他经常告诫学生:“要让科学研究具有恒久的生命力,就要让自己不断地站在新的起点,用需求和求知欲来引导科学研究。”
生态学和森林学家李文华院士逝世
生态学和森林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李文华,因病医治无效,于2022年12月23日逝世。
李文华,1932年1月出生于山东省东营市广饶县 。1949年至1953年就读于北京林学院(北京林业大学前身),1957年至1961年赴苏联科学院林业研究所留学,获得生物学博士学位。曾任职于北京林学院、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中国人民大学环境学院等单位。
李文华开拓了我国森林生物生产力的研究,并率先将计算机技术应用到生物量的制图上;参与领导了第一次青藏高原科学考察,提出了青藏高原森林地理分布基本规律。此外,作为最早推动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科学家,他开辟了以小流域为单元的农业生态工程实践,提出了我国生态农业的理论体系与应用模式;开拓了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工作,促进了我国生态系统服务和生态补偿领域的研究。曾在多个国际计划中任职,领导了多项大型国际生态学研究,创建了全球生态技术网络。
2019年8月,李文华表示,经过40年发展,我国的生态学已进入历史上最好的发展时期。他寄语青年学人,“以创新、积累为志趣,甘于寂寞、淡泊名利、超越世俗、超越自我,扎扎实实做好基础研究工作。”
至此
共和国今年已痛别47位两院院士
作为国家分别在科学技术和工程技术方面设立的最高学术称号,中国科学院院士和中国工程院院士均为终身荣誉,并称“两院院士”。
他们分别是:
1月1日,中国科学院院士、无党派人士、精密机床设计及工艺专家、原机械工业部(局)科技委员会高级工程师徐性初在北京逝世,享年88岁。
1月19日,中国工程院院士、辐射防护和环境保护专家、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科技委研究员潘自强在北京逝世,享年85岁。
1月27日,中国工程院院士、矿冶学家、昆明理工大学教授戴永年在昆明逝世,享年92岁。
1月30日,中国科学院院士、土壤农业化学家、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研究员朱兆良在南京逝世,享年90岁。
3月6日,中国工程院院士、核技术应用专家、军事科学院防化研究院原研究员毛用泽在北京逝世,享年91岁。
3月16日,中国工程院院士、电磁场理论与天线技术专家、原第七机械工业部第二研究院二十三所副所长陈敬熊在北京逝世,享年101岁。
3月20日,中国科学院院士、物理海洋学家、中国海洋大学教授文圣常在青岛逝世,享年100岁。
3月23日,中国工程院院士、动物营养学家张子仪在北京逝世,享年97岁。
4月6日,中国科学院院士、化工专家、天津大学教授余国琮在天津逝世,享年100岁。
4月19日,中国科学院院士、焊接专家潘际銮在北京逝世,享年95岁。
4月23日,中国工程院院士、计算机专家、清华大学教授李三立在北京去世,享年87岁。
5月8日,中国科学院院士、小麦遗传育种学家、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研究员庄巧生在北京逝世,享年105岁。
5月19日,中国工程院院士、机械动力学家、哈尔滨工业大学原校长黄文虎在哈尔滨逝世,享年96岁。
5月31日,中国工程院院士、坦克车辆设计专家王哲荣在北京逝世,享年86岁。
6月7日,中国工程院院士、机械制造工艺与设备专家、东华大学教授周勤之在上海逝世,享年95岁。
6月9日,中国工程院院士、感光材料专家、中国乐凯集团有限公司研究院首席专家、天津大学化工学院教授邹竞在天津逝世,享年86岁。
6月12日,中国科学院院士、地球化学动力学家、矿床地球化学家、中国地质大学教授於崇文在北京逝世,享年98岁。
6月23日,中国工程院院士、半导体材料专家、中国科学院半导体所研究员梁骏吾在北京逝世,享年89岁。
7月8日,中国科学院院士、晶体学家、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员范海福在北京逝世,享年88岁。
7月12日,中国科学院院士、物理学家、发光学家徐叙瑢在北京逝世,享年100岁。
7月15日,中国工程院院士、风景园林学家、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教授孟兆祯在北京逝世,享年90岁。
7月17日,中国科学院院士、核物理学家、复旦大学原校长杨福家在上海逝世,享年86岁。
7月29日,中国科学院院士、金属物理学家、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研究员张兴钤在北京逝世,享年101岁。
8月26日,中国工程院院士、生物医学工程学家(医学电子学)、复旦大学首席教授王威琪在上海逝世,享年83岁。
9月1日,中国工程院院士、变压器制造专家、沈阳工业大学教授朱英浩在沈阳逝世,享年93岁。
9月5日,中国工程院院士、材料成形专家、华中科技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李德群在武汉逝世,享年78岁。
9月23日,中国工程院院士、采矿工程专家、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教授钱鸣高在北京逝世,享年90岁。
9月23日,中国科学院院士、计算力学专家张佑启在香港逝世,享年88岁。
9月27日,中国工程院院士,病理学和肿瘤分子生物学家、上海交通大学教授顾健人在上海逝世,享年90岁。
10月16日,中国工程院院士、分子生物学专家王琳芳在北京逝世,享年93岁。
10月19日,中国工程院院士、军事医学与药物化学专家陈冀胜在北京逝世,享年90岁。
10月22日,中国工程院院士、水电专家、全国政协原副主席、原水电部部长钱正英在北京逝世,享年99岁。
10月23日,中国科学院院士、建筑学家、天津大学建筑学院名誉院长彭一刚在天津逝世,享年90岁。
11月2日,中国科学院院士、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员解思深在北京逝世,享年80岁。
11月4日,中国科学院院士、智能制造专家、华中科技大学原校长杨叔子在武汉逝世,享年89岁。
11月8日,中国科学院院士、化学家、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教授唐有祺在北京逝世,享年103岁。
11月16日,中国科学院院士、植物分类学家、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员王文采在北京逝世,享年96岁。
11月27日,中国科学院院士、地质学家、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研究员沈其韩在北京逝世,享年100岁。
12月6日,中国科学院院士、力学家、清华大学航天航空学院工程力学系教授黄克智在北京逝世,享年95岁。
12月15日,中国工程院院士、光纤通信专家、华中科技大学博士生导师赵梓森在武汉逝世,享年91岁。
12月16日,中国工程院院士、环境工程学家、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研究员汤鸿霄在北京逝世,享年91岁。
12月21日,中国工程院院士、激光技术专家赵伊君在北京逝世,享年92岁。
12月21日,中国工程院院士、稀土冶金专家张国成在北京逝世,享年91岁。
12月22日,中国工程院院士、材料学专家顾真安在北京逝世,享年86岁。
12月22日,中国工程院院士、土木工程与结构力学专家龙驭球在北京逝世,享年96岁。
12月23日,中国科学院院士、自动控制和电力系统工程专家卢强在北京逝世,享年86岁。
12月23日,中国工程院院士、生态学和森林学家李文华逝世,享年90岁。
一路走好!
丑不可怕,穷也不可怕
但让我知道自己又丑又穷
这是真的可怕!
还有更可怕的:
领导天天提醒我业绩差,不努力!
别看小编天天大大咧咧
其实心里忧伤得很
每天被领导PUA,还担忧吃不上煎饼
朋友们帮帮小编吧
点赞点上120让小编也能硬气一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