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4年,游击队借走地主家8根金条,67年后老人要求国家偿还3万亿
1944年,如果有人借了3000斤粮食、5000块大洋外加8根金条放到现在按照利息算的话,会值多少钱?
八十岁老汉梁诗伟会告诉你:“值三万亿!”
2011年,梁诗伟在翻修祖宅的时候,无意之中发现了一张字迹斑斑的借条。
借条上面写着:现在借到鸿文三姐白米60斤,等到胜利后由县政府每年按照一倍偿还,以此类推。
落款时间是民国三十三年,也就是1944年;最后面的立据人是新鹤人民抗日游击队三中队李兆培。
鸿文三姐是谁?李兆培为什么要向她借粮食呢?几十年的时间过去了,为何这张借条还在呢?李兆培又去了哪里?
1944年,抗日战争进入到了最后的阶段,李兆培带领的游击队被敌人围困,战士们渐渐没了口粮,食不饱腹,处境堪忧。
队伍中有人提出:“不然我们向梁家人借粮食吧,他们是富农,如果他们肯帮助咱们的话,咱们一定能度过这次的危机。”
于是,他们硬着头皮敲响了梁家的大门,没想到梁家管事的却是一位妇女,这个人正是鸿文三姐,也就是梁鸿文的三姨太。
梁鸿文家境比较殷实,年轻的时候被人哄骗去了美国,但是这个人就是命好,被骗去了异国他乡,非但没有吃尽苦头,尝尽人间艰险,反而让他在机缘巧合之下成为了一名富商。
在美国赚够钱的梁鸿文回到了国内,他决定要好好的对待自己,于是一口气娶了好几个老婆,鸿文三姐就是梁鸿文的第三个姨太太。
只是,后来梁鸿文和他的大太太、二太太相继去世,家里最大的就数鸿文三姐了,她操持着一大家子人的经济,管着一家老小的吃喝。
鸿文三姐虽然是一个妇道人家,却心怀大义,是个知书达理之人。
在听完李兆培的不情之请后,她很痛快的就答应要给游击队送去米粮,以支援抗日。
鸿文三姐愿意免费送粮,游击队战士们却不愿意吃嗟来之食,解放军战士们有着自己的坚持,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告诉他们:不能白拿群众的一针一线。
李兆培坚持:一定要写欠条!这算是游击队暂时借的,等到胜利之后,他们会归还本金和利息。
就这样,他们先是借到了60斤的大米。这也是第一张借条的由来。
只是在战乱的年代,李兆培在之后失去了联系,不知所踪,他的后人也都不知道这件事。而这张借条则一直被鸿文三姐放在家里,直到她去世,都没有拿出来。
梁诗伟不是鸿文三姐的亲生儿子,他是梁鸿文和六姨太生下来的孩子,鸿文三姐对他视如己出,从小就将他放在身边教养。
游击队战士们去梁家借粮的时候,梁诗伟年纪尚小,只能模糊的记得一些片段,直到找到这张借条,他尘封的记忆才又苏醒了过来。
梁家以前是大户人家,可是经过几十年的变迁,早已经没落,辉煌不再,当梁诗伟找到这张借条的时候,有人对他说可以尝试着去找县政府让他们履行当初的诺言。
工作人员拿着那张纸张泛黄的借据,去验了真伪,结果证明是真的。
只是当初的60斤大米放到现在早已不是这个数了,县政府没有足够的粮食去偿还,经过商议,还是决定拿出两万块钱作为一次性的奖励给了梁诗伟。
而欠条的原件,他们用作了历史保存,并承诺如果梁诗伟他们有任何生活方面的困难的话,政府也会按照救济途径解决。
梁诗伟拿着两万块钱回到了家中。本以为这件事就此尘埃落定了,可谁知在几年之后,梁诗伟又发现了一张款项更为巨大的借条。
借条还是同一时间的,出自于1944年,借款人仍然是游击队长李兆培,贷款人还是鸿文三姐。
这一张借条所涉及的金额就大了,上面写着:“......借到鸿文三姐,白米共38石70斤,大洋5000元,金条8根,每根1两......”
同样是承诺在抗战胜利之后由当地的县政府偿还,不过借条上还有最重要的一句话:“鸿文三姐及其后代,应该以革命家庭来看待,并给予保护和照顾。”
这张借条被鸿文三姐珍重的放在一个盒子里面,从未打开,因为她当时支援抗战的心是真诚无比的,也从未想到要求什么回报。
几十年之后,这两张借条接连被后人翻了出来,也许是命运的安排,上苍在冥冥之中想让世人知道鸿文三姐的事迹,想让大家明白她当初默默无闻所作出的贡献。
梁诗伟拿着这张“新”的借条,不知道该怎么办了。他之前刚领到了两万元的奖励金,现在面对数额更大的欠款,他该不该去讨要呢?
有人按照物价、通货膨胀的比率再结合金融学知识,推算道,如果是连本带息,这些东西折合到现如今恐怕价值三万亿!
三万亿,这是个多么可怕的数字,要知道,广东省的GDP在2010年也才46363亿元!
当梁诗伟再次拿着欠条去政府找工作人员的时候,大家纷纷咂舌,看着这个天文数字震惊不已。
其实从法理的角度上来说,政府是应该偿还这笔钱的,只是这个利息实在是太过恐怖,政府显然是负担不起的。
也有专家建议梁诗伟可以将这个借条捐献出来,梁诗伟拒绝了。
按照梁诗伟的话来说就是,自己也并不是想让国家赔偿才这样做的,他拿出借条的原因就是想将他们梁家在抗战时期做出的贡献公布于世。
所以,他拒绝这些提议,这件事就此搁置了,至今也没有一个好的方法,关于借条该如何偿还的问题依然是未解之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