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汽车产销同比增幅回落 新能源呈倍速增长

4月,我国汽车产销分别达到223.4万辆和225.2万辆,环比下降9.3%和10.8%,同比增长6.3%和8.6%。陈士华表示,由于去年4月汽车产销逐步恢复,低基数带来的高增长影响明显减弱,因此今年同期产销同比增速均比上月明显回落。

相比之下,新能源车依然呈现倍速增长。4月,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完成21.6万辆和20.6万辆,同比分别增长1.6倍和1.8倍。陈士华表示,无论是传统车企,还是造车势力都十分重视新能源,并不断推出新车型,这些车型受到了消费者的认可,大家购买积极性很高。

昨日(5月12日),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发布4月汽车产销数据。数据显示,我国汽车产销4月呈现同比持续增长、环比略有下降态势中汽协秘书长陈士华指出,“4月汽车产销环比出现下降是历史规律,也符合我们的预期。”

具体来看,4月,我国汽车产销分别达到223.4万辆和225.2万辆,环比下降9.3%和10.8%,同比增长6.3%和8.6%;1-4月,汽车产销分别完成858.6万辆和874.8万辆,同比分别增长53.4%和51.8%,增幅比1-3月回落28.3和23.8个百分点。

陈士华表示,今年前4个月,国内总体经济形势继续保持稳定恢复,汽车市场继续呈现稳中向好的发展态势。不过,由于去年4月汽车产销逐步恢复,低基数带来的高增长影响明显减弱,因此今年同期产销同比增速均比上月明显回落。

乘用车方面,4月产销分别完171.4万辆和170.4万辆,环比分别下降9%和9.1%,同比分别增长7.9%和10.8%。分车型来看,与上年同期相比,轿车产量同比下降,销量增长,其余三类车型产销均呈现增长。值得一提的是,4月SUV刷新历史同期销量记录。陈士华表示,“4月乘用车产销相比3月有一定的下降,但也在意料之中。”

1-4月,乘用车产销分别完成666.8万辆和679.1万辆,同比分别增长55.3%和53.1%。增幅比1-3月回落27.8和22个百分点。与2019年同期相比,产销同比分别下降3.4%和0.9%,降幅较1-3月分别减小2.1和2.9个百分点。

此外,4月,中国品牌乘用车销量环比小幅下降,同比继续保持较快增长。当月共销售71.9万辆,环比下降3.5%,同比增长34.8%,占乘用车销售总量的42.2%,占有率比上月提升2.4个百分点,比上年同期提升7.5个百分点。分车型来看,中国品牌轿车、SUV和MPV市场占有率分别为27.7%、50.1%和66.8%;与上月相比,轿车和SUV市场占有率均呈增长,MPV有所下降。

在主要外国品牌中,与上月相比,销量均呈一定下降,其中美系降幅更为明显。与上年同期相比,法系销量保持较快增长,德系日系略有增长,韩系和美系均呈下降。

1-4月,销量前十企业市场集中度低于同期。数据显示,1-4月,汽车销量排名前十位的企业集团销量合计为762.1万辆,同比增长50.5%,占汽车销售总量的87.1%,低于上年同期0.7个百分点。在汽车销量排名前十位企业中,与上年同期相比,十家企业销量增速均超过35%,其中长城长安增速均在85%以上。

此外,国产豪华车4月销售28.7万辆,同比增长22.4%;1-4月,国产豪华车累计销售112.7万辆,同比增长71.8%,增速高于乘用车行业。陈士华表示,前4个月,豪华车市场继续保持较快增长的势头

值得注意的是,4月,汽车企业共出口15.1万辆,环比增长13.7%,同比增长1.1倍。分车型看,乘用车本月出口11.7万辆,环比增长17.7%,同比增长1.1倍;商用车出口3.4万辆,环比增长1.9%,同比增长1.2倍。

谈及第二季度国内汽车市场表现,陈士华认为,目前中国市场的汽车需求还存在,但也面临一定的制约性,比如芯片短缺和原材料价格上涨问题,给企业带来一定的负担,这可能影响汽车产销节奏

相比汽车整体,新能源依然呈现倍速增长。4月,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完成21.6万辆和20.6万辆,同比分别增长1.6倍和1.8倍,继续刷新当月历史记录;1-4月,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完成75万辆和73.2万辆,同比分别增长2.6倍和2.5倍。陈士华表示,无论是传统车企,还是造车新势力都十分重视新能源,并不断推出新车型,这些车型受到了消费者的认可,大家购买积极性很高。

按照新能源车驱动方式来看,4月,纯电动汽车产销分别完成18.2万辆和17.1万辆,同比分别增长2.1倍和2.2倍;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产销分别完成3.4万辆和3.5万辆,同比分别增长49.9%和70.8%;燃料电池汽车产销分别完成36辆和38辆,同比分别下降67.0%和48.0%。

展望未来,中国经济有条件潜力保持持续稳定健康发展,”陈士华表示,伴随政府主管部门对于消费拉动的持续激励,汽车产业的稳定发展将仍然具备坚实的基础

但陈士华也提醒,全球疫情走势和国际环境还存在较大不确定性,国内各行业恢复仍不均衡,同时芯片供应问题对企业生产的影响可能重点在二季度显现,原材料价格明显上涨不断加大企业成本压力,企业效益恢复基础仍需进一步巩固,因此对于未来汽车行业发展继续保持审慎乐观。(中国经济网 记者姜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