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60人车队赴缅甸接三十万英烈遗骸回国 89岁老兵同行

11 月3日清晨7点,前往缅甸密支那迎接远征遗骸归国大巴车队云南腾冲启程。图片由“龙越慈善基金会”提供

赴缅唯一老兵代表缪焜在猴桥口岸

李治清(左一)生前和战友中国远征军名录墙前合影。

6060人车队赴缅甸接347347具英烈遗骸回国

密支那,缅甸北部边陲重镇,曾是中国远征军密支那会战的主战场。1944年5月至8月,中国驻印远征军共投入3个师的兵力,在这里打响了缅北反攻的第一场大仗,远征军将士协同美军浴血奋战,共击毙日军3400人;中美联军也付出了惨重代价,死伤近万人。

战后,远征军曾在密支那市区及郊区修建了3处大型牺牲将士墓地。但半个世纪后,这些墓地因无人看管,任凭时光冲刷,人为破坏严重。大量远征军遗骸遗散在当地房舍、田野甚至是猪圈、垃圾场中。

2015年4月10日,深圳市龙越慈善基金会“中国远征军缅甸阵亡将士遗骸寻找与归葬项目”在缅甸密支那中国远征军新一军墓地遗址正式启动。至8月31日,志愿者共在该墓地内收殓远征军遗骸347具(本报曾报道)。

11月3日清晨7点,一支60人的车队从云南腾冲出发,经猴桥口岸出境,奔赴密支那举行远征军英烈遗骸收敛仪式。预计5日中午,这些埋骨异域71年的远征军将士遗骸将魂归故土,归葬于国内。这也是迄今为止规模最大的一次远征军遗骸归国活动

英烈回家·启程老兵心愿专程前往缅甸 就为带战友回家团聚

3日清晨7点,云南腾冲的天空刚刚放亮,前往缅甸密支那迎接远征军遗骸归国的大巴已排起长队,志愿者和各界人士先来到腾冲县城内的国殇墓园举行了短暂而又庄重的祭拜仪式。这里是目前中国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远征军陵园。

队伍最前面,是此次赴缅迎接战友遗骸的唯一一位远征军老兵代表缪焜。这位89岁、胡子花白的老人对着墓园中安息的将士说:“我们今天就要去缅甸了,带战友们回家团聚!”

仪式结束后,大巴车队沿着滇缅公路,从中缅边境猴桥口岸出境。经过100多公里的颠簸后,车队将赶到缅北重镇密支那市区。4日举行简单的祭奠仪式后,将展开 347具远征军遗骸入殓和装棺工作。

迎接遗骸归国的车队预计将于5日中午返回国内,届时在猴桥口岸将举行遗骸归国迎接仪式,40余名礼兵将向归国的英烈致敬。当晚,英烈遗骸将抵达云南施甸县广场,当地民众将自发为回家英烈举行“照亮回家的路”守夜活动。

6日上午,将在施甸的中国远征军第11集团军指挥部旧址举行英烈遗骸暂厝。当地的孩婆山,将成为这些英烈们最终的安息之处。抢救发掘猪圈发现首具遗骸 年龄不到25岁

志愿者陆思屹告诉华西都市报记者,此次赴缅迎接遗骸归国的共有6辆大巴,出于庄重和遗骸安全考虑,工作人员将大巴后排座位全部拆下,铺上地毯,用于摆放装有遗骸的棺木。陆思屹介绍,存放英烈遗骸的棺木形式统一:正面印着中印缅战区标志,侧面参考缅甸中国远征军纪念碑外形设计四个立柱,顶上印有“中国远征军”字样

今年4月10日,深圳市龙越慈善基金会“中国远征军缅甸阵亡将士遗骸寻找与归葬项目”,在缅甸密支那中国远征军新一军墓地遗址正式启动。基金会理事长孙春龙说,这一活动就是要寻找并收敛中国远征军在缅甸战场阵亡的将士遗骸,将其运送回国妥善安葬,并为每具遗骸进行DNA鉴定、建立数据库,为将来寻找到他们的亲属留下希望。

当年战后,为纪念牺牲将士,远征军指挥部曾在密支那修建了3座大型墓园。因种种原因,这些墓地后来成为无主之地,几乎全部被捣毁,或被改建成贫民区、学校,或是杂草丛生已看不出痕迹。此次一期发掘的地点,是位于当地一所中学内的原中国远征军新一军缅甸密支那阵亡将士公墓。

寻找与归葬项目组组长刘雅馨回忆,4月10日,在密支那当地一户居民家的猪圈下,工作人员发现了第一具遗骸,并出土帽徽及帽扣。看到帽徽时,所有工作人员都流泪了。现场的骨骼专家陈靓判断,这只是一个不到25岁的年轻战士。

随着发掘工作的持续进行,在当地的猪圈下、厕所边、垃圾填埋场、菜园等地,越来越多的远征军阵亡将士遗骸被发现,并被工作人员小心翼翼地收敛。工作人员一边发掘,一边相互提醒,“小心一点、轻一点,别把英烈弄痛了。”英雄无名大部分遗骸残缺 DNA鉴定有难度

刘雅馨说,发掘现场还发现了被火化后用帆布包裹的骨灰,其中有很多没有完全火化的遗骸。工作人员将大块残骸拾起来,骨灰也一并装入密封袋中带回国。

在骨灰里,工作人员找到了牙齿,以为“找到牙齿就可以送去做DNA鉴定。”可考古专家和DNA鉴定专家的话,却把大家打入了冰窟。“在高温下DNA会被严重破坏,几乎不可能提取出来。”这些远征军英烈是谁?家在哪儿?牺牲时多大?可能永远无法弄清,他们只会有一个共同的名字——无名英烈。

刘雅馨说,在发掘现场,工作人员还发现了10多个铁箱。当地居民说,几十年前曾有一个中国人前来祭拜,并告诉他们,“这里安葬了我很多兄弟,我的长官也在这里,是用铁箱装殓的。”工作人员推测,这些铁箱中装殓的是远征军中官阶较高的军官的遗骸。将士遗物发现疑似法国口红 或为将士送妻礼物

此次与远征军英烈遗骸同时被发现的,还有大量他们生前的遗物,如帽徽、纽扣、皮带扣、子弹、手雷、水壶、水杯、鞋掌、口红、相框、牙刷、钢笔、餐刀、玻璃瓶、罐头盒等。

刘雅馨说,在墓地发掘现场发现的一个崭新的圆柱形金属物品,没有生锈、底部印有“CONTINE TALE COTY SATURNE”字样。有人猜测是弹壳或信号弹,但有工作人员从网上找到两张法国名牌化妆品COTY口红铜套照片。刘雅馨猜测,这有可能是牺牲将士送给妻子的礼物。

工作人员还在葬坑里找到一块刻着“菊八九0五四四六番·六六”的日本人名牌和一枚子弹头,推测这块名牌可能是远征军烈士的战利品。

迎接战友·行动四川健在老兵激动要去云南迎候英灵

“当年一起出川的兄弟们说好,打走了鬼子就回家。现在71年过去,(他们的英魂)终于可以回来了。”3日下午3点过,成都长顺中街一处居民院落,88岁的远征军老兵、中国远征军四川联络处负责人钟华得知347具远征军遗骸将从缅甸运回国的消息后,呢喃着,“盼了这么久,你们终于要回家了。”

当天下午,钟华家的电话几乎没断过,大都是健在老兵打来的,“他们都在问我这个消息到底准确不,我们什么时候去接战友回来?”

当天,钟华就和几位老兵去旅行社咨询,准备订票去云南,“去缅甸要办护照,已经来不及了,我们决定去云南等他们。”钟华说,要把这个消息告诉所有健在的远征军老兵,让他们也高兴一下。

曾在密支那埋葬战友承诺一定要带他们回家

70多年前,由于前方战事吃紧,四川不少热血青年报名投军,加入中国远征军。

1944年,在成都念高中的钟华背着家人报名参军,来到印度汀江,从此投入抗日战争。他一 开始分配到远征军新一军38师预备队,“在预备队时主要有两个任务,一是收集武器,另一个就是安葬牺牲战友。”

从印度到缅甸的路上,钟华见到了太多战友牺牲的场景,尤其是从缅甸孟拱到密支那,伤亡战友猛增。每次大部队开拔后,钟华等人就会核实牺牲将士的身份,并负责将其埋葬,“在战场上,为了防止被敌人认出,远征军身上是没有身份标识的。要核实牺牲者,都是从部队里找人来一个个辨认。”

“当时埋葬牺牲的战友,都是每人一个墓,然后在墓前插上写好名字、番号和职务的木牌。”钟华说,墓地绝不能靠近水源,所以战友们大都埋在密支那城外,远离街道的干燥地方,“我不知道埋葬了多少战友,但我们曾许诺,有朝一日一定要带他们回家。”

当年上万青年出川远征如今健在老兵不足300人

“云南和缅甸,当年的这两个战场,埋葬过太多我们的战友。”钟华说,他多次去过腾冲、松山等地,遥望缅甸。“远征军心中,永远有一幅地图忘不掉。滇缅路上虽然密林满布,但我至今记得,哪里曾埋葬了战友。”

钟华说,当年上万四川有志青年参加远征军出国抗战,如今在川的健在远征军老兵只有300余人了,每次聚会能聚在一起的不到100人。随着时间流逝,老兵的人数还在不断减少。

“这一次迎接远征军遗骸回国的行动,无论是对健在的远征军老兵,还是牺牲的远征军英灵,都是一件特别值得欣慰的事。”钟华抹了抹眼角的泪水说,如果能在四川建立一个远征军的纪念碑,将四川远征军兄弟的遗骸埋在家乡的土地上,那就更好了。

老兵归队·遗憾

等不到战友“回家”在蓉91岁老兵抱憾离世

战友们的遗骸归国,牵动着无数健在远征军老兵的心。成都远征军老兵李治清,就是其中一人。

上月底,91岁的李治清在病床上获知347具战友遗骸将回国安葬的消息后,一直念叨着,等病好了,明年一定要和战友们重走滇缅路,到施甸看看这些“回家”的战友。

遗憾的是,他没有等到这一天,和战友的“约定”再也无法实现。

11月2日傍晚6点,91岁的李治清因病在家中去世。临终前,这位老兵特意立下遗嘱,要穿着远征军的军装下葬。

穿着当年军装离开 最骄傲的是参加远征军

3日下午3点,成都龙泉一小区搭起了灵堂,李治清安详地躺在水晶棺内,身上穿着那件已经有些褪色的军装。

“这是他的遗愿。”继女薛利君说,老人清醒时不只一次说过,要穿着远征军的军装离开。就连遗像,薛利君也特地选择了一张老人身着军装的照片。“他说过,他最骄傲的一件事,就是报名参加远征军。”

91岁的李治清是简阳人,很小的时候父母就去世了。14岁时,他来到成都甫澄医院当童工,亲眼见证了1941年日本飞机轰炸成都、杀害同胞的暴行。从那一刻起,他便下定决心参军。

同年11月,李治清成为了一名中国远征军运输兵,从成都出发前往昆明。他多次驾车往返于缅甸密支那和云南昆明的滇缅公路间,在运送物资的过程中,几度与死神擦身而过。有一次,敌人的炮弹落下,刚好在李治清面前的一辆车处爆炸,他几乎是捡回了一条命。

最大遗憾未能兑现明年云南之约

今年3月30日,李治清曾在继女薛利君的陪伴下,和另外三名远征军老兵吴真权、钟华、吴玉章一起,从成都出发前往云南腾冲,祭奠逝去的战友。

70多年后重走滇缅远征路,当年那个年轻高大的小伙已满头银发。作为四个老兵中年龄最大的一个,李治清拄着拐杖,走路有些吃力。除了薛利君,没有人知道他随身带着一盒止痛药。

“他当时查出有肾结石,身上到处都痛,必须吃药顶着。”薛利君说,从龙陵县松山战场到腾冲的国殇墓园、中国远征军名录墙,李治清坚持走完全程,“好像有一种精神一直在支撑着他。”

薛利君说,去国殇墓园那一天,父亲状态很不好,“我喊他别去了,就在宾馆休息,但他不干,坚持要去给战友们扫墓。”

上个月底,得知将有347名远征军战友的遗骸归国,李治清还和健在的老兵们约定,如果走得动,明年还要再去云南看望牺牲的战友。然而,这却成了他一生的遗憾和永远无法实现的约定。

薛利君在父亲床边的抽屉里,发现了多张上次去云南时拍的照片。“回来后,他就常常翻看这些照片。未能再去云南,应该是他最大的遗憾吧,希望他能在那边和战友们团聚。”

华西都市报记者余行杨涛吴冰清见习记者杨力摄影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