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多年过去,红军长征时踏过的那片“吃人”草原,如今还危险吗?
长征创造了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壮举,在这段两万五千里的征程中,命悬一线的红军翻越18座大山,跨过24条大河,最终保留住了革命的火种,为中国革命的最终胜利赢得了希望,但雪山、冰川、草原、沼泽......这些读起来平淡无奇的字眼,当年却意味着一段悲壮的行军,而这其中,最让革命先辈们感到痛苦的,便是无垠的草地,在先辈们的记忆中,这更像是一片“吃人的草地”。
那么,“平平无奇”的草地为什么会“吃人”?80多年过去了,今天那片“吃人的草地”又变成了什么模样了呢?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最多18字)
有幸去过川西北地区的朋友对若尔盖草原应该并不陌生,这里不仅地势平坦,拥有一望无际的绿意,还是去甘抵青的交通要道,是阿坝州的北路重镇,对于现代人而言,这是一片生机勃勃之地,但在八十多年前,这里却处处充斥着危险。
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为了保住革命火种,红军被迫实行战略性转移,退出中央根据地,最初决定转移时,红军并没有一个明确的转移目标,只不过因为当时东部和南方一带都被国民党军势力包裹,红军只能向西部高原草地进行转移。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最多18字)
只不过西部高原草地虽然远离国民党军的势力范围,但茫茫草原也充斥着各种危险,尤其是当时大多数的红军战士并没有穿越高原的经验,导致在草原上每走一步都困难重重,仅仅是过一次草地,红军就累计牺牲了一万六千人,期间还发生了课本中有名的“金色的鱼钩”、“七根火柴”等故事。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最多18字)
1935年7月,红军大部队陆续抵达若尔盖地区,由于当时若尔盖地区生产力低下,再加上国军不定时的会出来搜刮,导致这里的群众存粮并不多,红军要过草地,想要依靠这里的群众补给并不现实。
为了尽快穿过草地,当时中央军委决定让红一方面军和红四方面混合编组,然后兵分两路北上,对于这段经历,后来安全通过草地的女红军王定国回忆说:“当时没有吃的,人们都很瘦,再说了,如果胖的话,哪里还走得过去啊!可能早都陷进去了。”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最多18字)
8月份,红军陆续开始进入草原,面对广袤的若尔盖草原,部队并没有放松警惕,在出发前,当地向导给予了部队尽可能多的指引,同时部队的筹粮工作也进行了一个月,每次外出筹粮,部队最多的能一次筹到8斤至10斤,一般的有5斤至6斤。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最多18字)
对于这些征集来的粮食,部队都会一一点清数目,然后给当地居民留下收据,作为将来向红军讨要的证据,2002年若尔盖的一户牧民家中就发现了一块红军战士当年留下的木牌收据,在这块长96厘米、宽19厘米、厚2厘米的木板上,清清楚楚地写着:
红军在这块麦地里收割了青稞200斤,你们可凭此牌向任何红军和苏维埃政府兑取这些青稞的银子、茶叶。未兑取前请保存此牌子。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最多18字)
除了征集足够多的粮食以外,部队还做好了各种应急准备,他们一方面向藏民请教尝百草,辨认无毒可食的野菜,以备过草地时食物短缺时采用,另一方面又宰杀了一些马匹、牦牛,然后做成了肉干,甚至还带了烧酒、辣椒或辣椒汁御寒。
但即便准备的这么充分,进入草地之后,战士们仍感过于乐观了。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最多18字)
草地一眼望去碧绿如茵,很多战士第一次看到这么壮观的场面,忍不住就往里冲,但走到近前才发现,草地如同棉花一般,人踩在上面摇摇晃晃,根本站不稳,这其实是一片沼泽地,在草地中,沼泽地随处可见,稍有不慎便会陷入其中。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最多18字)
刚进入草地时,战士们小心一点,人背着粮食子弹,马托着枪,尚且能趟着越过沼泽地,虽然慢了一点,但仍可以保持每天20余公里的行军速度,然而,随着越来越深入草地,沼泽地变得越来越多,而且越来越深,很多战士走着走着就“咕咚”一声掉进了泥沼中。
旁边的战友见状赶紧去拉,结果也陷入了泥沼中,不到一分钟的时间,两名战士就消失在了草地中,一点痕迹也没有。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最多18字)
董必武曾回忆说:“我们初听到草地这个名字,以为不过是人烟很少、草木浓密的地方。谁知草地是真草地,在地上看不见泥土,只看见草和水,不但没有人烟,简直没有人迹,所以也没有路,没有树木。”
由于行军速度过慢,而且路上危险重重,战士们随身携带的粮食很快就被耗尽,粮食吃完了,战士们饥寒交迫,只能靠吃草根充饥,每天的行军里程也从一开始的20余公里降至10公里,再后来草根、野菜也找不到了,战士们饿的实在难受,只好把枪上的皮带卸下来,切碎熬成汤,所幸当时皮带都是牛皮做的,可以勉强让战士们维持一点体力。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最多18字)
而为了不让仅存的宝贵武器陷入沼泽地中,战士们即使耗尽了力气,也依旧托着机枪一步一步艰难的向前行军,一开始一名战士就可以背着一挺机枪出发,后来两人扛着机枪,再后来实在没了力气,就4人一组抬着机枪。
战士们都知道这些武器来之不易,国民党军有美国提供的先进美械装备,但我们只能靠自己一点点积攒,每一挺机枪都是战士们用血换来的宝贵财富,对于所有的红军战士而言,武器甚至比生命更加重要。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最多18字)
除了处处隐藏的沼泽以外,若尔盖草原恶劣的天气也让战士们后怕不已,若尔盖草原的天气恶劣到了什么程度呢?四方面军副总指挥徐向前后来回忆时这样描述道:
茫茫大草原,草深过膝,沼泽遍地,荒无人烟。气候乍暖乍寒,变幻无常,忽而骄阳高照,忽而雨雪交加。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最多18字)
徐向前所言并非夸大,草地上经常笼罩着阴森迷蒙的浓雾,身处其中很难辨认方向,只有在太阳偶尔穿过云层的时候,战士们才能纠正行军路线。
而且我军进入草地的时候正值雨季,部队露宿草地,帐篷不够就只能用床单搭起来躲雨,到了夜里温度骤降,战士们就坐在湿漉漉的草地上过夜,其艰难程度简直无法想象,在一次风雪交加的行军中,仅红6师就牺牲了174人。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最多18字)
建国后,若尔盖草原在我国的治理下迎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工业化进程的巨轮推动下,若尔盖草原经历了一段时间的沙化过程,境内的数百个湖泊一度濒临干涸,原本“吃人”的草原被沙子替代,但大面积沙化也让草原水分急速消失。
十八大之后,为响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口号,若尔盖草原得到了综合治理,在大量治沙防沙的治理措施下,原本沙漠化的若尔盖草原绿意再现,到2022年,以若尔盖草原为核心的若尔盖国家公园已获批出台。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最多18字)
今天的若尔盖草原经过治理,河流纵横、降水充沛,发育了地球同纬度最为肥沃的高海拔沼泽湿地草场和高山、亚高山草甸草场,湿生植物和水麦冬、海韭菜、水蒿草等牧草随处可见,而在若尔盖县域内更有松贝、虫草、鹿茸、麝香等野生名贵药材800余种,若尔盖不再“吃人”,而是“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