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后成都千亿巨头前董事长,红杉、经纬、中金投了
总部位于宜宾的光伏企业和光同程完成Pre-A轮融资。投资方包括红杉中国、经纬创投、中金资本、天睿基金、高信资本、科升创投、港信资产。
这是继去年5月,宜宾国资和五粮液5亿元天使轮投资后,和光同程获得的又一笔注资。目前融资金额尚未公布,但从天使轮数据和和光同程的扩产进度来看,这次投资肯定不小。
投资方中,顶级机构红杉中国、经纬创投、中金公司如雷贯耳,自然不必过多赘述。
另外几家机构,高信资本是上海一家专注于硬科技的投资机构,此前投资了晶合集成、长鑫存储、比亚迪半导体等知名企业。
科升创投总部位于上海,此前在光伏产业链上有多次出手,知名的案例包括参投了光伏设备龙头捷佳伟创。
港信资产是宜宾国资宜发展集团旗下的投资机构。
天睿基金是一家四川本土投资机构。
作为一家年轻的光伏企业,和光同程成立刚满一年,就已经获得多家顶级机构的主注资,其实力肯定不俗。而且其创始人谢毅正是光伏巨头通威股份的前任董事长。产业大佬下场、宜宾国资鼎力支持,想必也是大受资本热捧的原因。另外,这笔投资落地,也意味着在残酷的光伏产业中,依然孕育着新生力量。
“最年轻光伏董事长”,下场了
和光同程这家企业最醒目的标签,莫过于它的创始人是通威股份前董事长谢毅。
谢毅出生于1984年,毕业于英国伦敦帝国理工大学。2011年加入通威集团,担任通威创始人刘汉元的助理。
2012年,饲料龙头通威股份,跨界杀入光伏产业,发起了对光伏电池片公司合肥赛维(江西赛维在合肥落地的分公司)的收购。
谢毅就是收购团队中的主要成员之一,那年他28岁。
2012年-2013年,谢毅带领团队在合肥尽调、谈判,为收购奠定了基础。2013年9月10日,通威股份通过218轮竞拍,豪掷8.7亿元,买下了合肥赛维。据当时的媒体报道,交易当天刘汉元坐镇指挥,谢毅负责出价执行,最终以比原计划高出了5亿的价格,完成了收购。堪称通威发展史上最关键的一天。
作为当时的操盘手之一,谢毅也被称为“通威历史上一天之内花钱最多的人”。
收购完成后,赛维更名为通威太阳能,29岁的谢毅出任通威太阳能第一任董事长。
谢毅接手时,这家濒临倒闭的公司,荒草杂生、人才凋敝,早就停工停产。但在谢毅的带领下,6年的时间,通威太阳能从87人发展到8700多人,同时拥有成都、合肥、眉山三大晶硅电池生产基地。2019年底,以13.4GW的产量首次位居全球第一,成为全球最大的太阳能电池片公司。
从临危受命到凯旋而归,谢毅展现出强悍的战略和管理能力。2019年5月,备受器重的谢毅被任命为通威股份的董事长,这一年他35岁,是当时中国光伏上市公司中最年轻的掌门人。
据说谢毅走马上任时,向董事会承诺,要将通威打造为“双千亿”企业:营收超过千亿、市值超过千亿。
而当时通威股份的经营情况与这一目标还有不小距离:2018年通威股份营收275.35亿元,2019年5月30日通威的市值597.89 亿元。不论是营收还是市值,要达到千亿目标都难度不小。
不过自2019年后,光伏行业迎来超景气周期,特别是在2019年9月,我国提出“30·60”双碳目标后,光伏产业更是大红大紫。
通威股份的股价和营收也坐上了火箭,迅速起飞。2020年7月,通威股份市值首次突破了千亿;2021年1月,又突破了2000亿。2022年通威股份营收也完成千亿目标,达到了历史高点1424.23亿元。净利润也从2019年的26.35亿元,暴增至2022年的257.26亿元,翻了近10倍。同年7月,公司总市值突破3000亿,成为四川首家市值突破3000亿的上市公司。
不过在光伏产业疯狂内卷之下,行业很快又进入下行周期,自2023年开始,通威、隆基、晶澳等光伏企业的股价一路下跌。通威也从3000亿市值高点下坠,目前徘徊在1000亿市值左右。
不过无论如何,谢毅完成了当初的承诺,而且也给通威的股东带来了丰厚的回报。
去年3月,谢毅辞去通威股份董事长一职。两个月后,五粮液、宜宾高新投出手5亿投资和光同程,谢毅的去向终于浮出水面。
值得一提的是,通威系创业者还不止谢毅一个。
2021年5月,段雍辞去永祥股份董事长一职。永祥股份是通威旗下生产高纯晶硅的子公司。不久,段雍加入青海丽豪半导体出任董事长。这家公司总部位于青海西宁,业务与永祥股份相同,生产上游核心材料高纯晶硅。丽豪半导体自2021年以来已经完成6轮融资,获得IDG资本、正泰集团、晶盛机电、中信集团、三峡集团等近30家机构和产业方注资。
去年,丽豪半导体也在宜宾设立了分公司四川丽豪。今年1月,四川丽豪获得四川省绿色低碳产业发展基金投资。曾经一起在通威共事的两位大佬,倒是在宜宾又聚首了。
卷生卷死,如何才能杀出重围
谢毅为什么愿意放弃通威这棵大树,选择辞职创业呢?
我想根本原因还是他看到了光伏产业链涌现出的新机会。2020-2023年,正是光伏电池从P型技术向N型技术转变的关键节点。
自2014年以来,光伏太阳能规模化量产的均是由P型硅片制成PERC电池。到2020年,全国新建量产线PERC电池的占比已经高达86.4%。但是PERC电池的理论转换效率极限是24.5%,当时产业界的平均水平已经能够维持在22.8%,可见提效空间不大。所以采用新的技术路线势在必行。
而N型电池取而代之就是未来的必然趋势。其中又以TOPcon、HJT、IBC是三大技术路线最为热门。
目前,IBC技术制作工艺突破尚早,成本高昂;HJT也尚处于发展早期,短期内无法产业化。而topcon不仅理论转换效率极限大大高于perc电池(大约为28.7%),而且更重要的是能够兼容现有PERC产线设备,投入成本低,工艺成熟。
所以TOPCON技术路线,就成为当下的产业热点。和光同程押注的就是这一路线。
去年初,和光同程成立后进入N型TOPCon电池片赛道,宣布投资150亿元在四川宜宾建设年产32GW太阳能电池片基地,项目分两期分别建设年产16GW电池片产能。
一期项目已经在2023年5月开工,并且在去年9月实现首片下线。二期工程也在去年11月开始启动。今年1月,和光同程又出资1260.57万元拍下了宜宾叙州区一块8.4公顷的土地,扩产意图跃然纸上。
而这次拿到红杉中国、经纬创投、中金资本等机构的投资,想必也是剑指产能。
按照公司副总经理敖志国今年初的说法,“2024年和光同城的产值将突破100亿元,二期项目建成后也将创造5000人的就业机会。”而两期项目完全建成投产后,年产值将近300亿元。
当然,押注TOPCon的不止和光同程一家。不完全统计,去年宣布布局TOPCon产线的企业就多达82家,除了新兴企业,还包括晶科、晶澳、天合等一线厂家。谢毅老东家通威股份自然也没有缺席。
这次获得多家顶级机构的注资,至少意味着谢毅与和光同程,在“卷生卷死”的光伏绞肉战中,又拿到了更多“筹码”。
参考资料:
1. 通威传媒,未来:碳中和与人类能源第一主角
2. 刘汉元卸任通威股份董事长,80后谢毅接棒:曾一天花掉8.7亿
3.五粮液跨界新能源首投,找了通威股份前董事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