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股保代“转道”境外业务:部分券商加大境内外联动“服务”企业赴港上市
21世纪经济报道 记者 崔文静 北京报道自2023年“827新政”调整IPO节奏至今已接近10个月。券商承担的投行人员冗余压力仍未消减,保代们的同比收入也在直线下滑。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了解到,为了实现降低券商投行冗余成本、改善投行业绩、提高保代收入的多重目的,拥有境外子公司的部分券商正在加大海外业务布局力度。
过去,内资投行保代将项目对接给境外子公司后几乎不再插手,如今则不同,其正在尝试更多地参与到项目之中。背后原因主要有二:分得更多收入;境外子公司人手有限,A股IPO业务人员冗余。
“对于境外上市地建议,我们劝说到港交所上市的相对多一些。其中,既有冲刺沪深交易所后撤回材料的企业,也有一度计划A股上市但没有递交招股说明书的企业。”某券商资深保代告诉记者。
据其透露,相关企业劝说至港交所上市后,保荐机构一般由该券商境外子公司独揽或联合承揽;但由于港股发行难度较大,主承销商则往往由多家机构共同担任,通常会同时包括内资券商境外子公司、国际知名投行、香港本地公司。
不过,从港股IPO承销情况来看,多数内资券商仍然具备很大提升空间。Wind数据显示,截至6月23日,年内港股承销规模排在前十的机构中,其对应的内资券商仅有中金公司、广发证券、海通证券、国泰君安4家。中信证券、中信建投、华泰证券等素来以投行见长的券商港股市占率均不足3%。
A股保代“转道” 境外上市业务
证监会官宣阶段性收紧IPO节奏已近10个月,尽管近期三大交易所已经重启发审会、项目受理“破冰”,但在投行保代们看来,大多数券商投行股权业务人员冗余仍然颇为严重,无论是券商还是投行从业者感受到的收入压力均未消减。
有鉴于此,寻找新的创收途径,成为摆在投行IPO从业者面前的迫切问题。
记者了解到,一些拥有境外子公司的券商保代们,正在将更多精力投入到境外业务中——推荐企业到境外子公司上市,并为其境外上市提供实实在在的服务。
“严格按照规定,境外IPO业务应当由境外子公司来做,过去,我们内资投行将项目推荐给境外子公司之后,即鲜少参与。但当前的客观环境,需要我们更多地参与到企业境外上市之中。”受访保代告诉记者。
其表示,一方面,从业务开展的情况来看,A股IPO人员数量庞大,并且伴随IPO节奏的持续放缓而严重冗余;港股IPO人员则较之A股少得多,在A股保代将多个业务同时推荐给境外子公司的情况下,境外子公司容易出现人手不足的情况。
另一方面,从投行收入与人员成本角度而言,由于可做A股项目锐减,A股投行从业者收入普遍大跳水,急需通过更多参与境外业务的方式改善收入;券商层面则需要投行人员“有事可做”进而增加创收,同时降低人员“空养”成本。
受上述两大因素影响,A股投行保代们更多参与到境外业务之中,由于其能够从中享受到更大的收入“分羹”,劝说企业境外上市的积极性也随之提升。
两大类企业转道港股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了解到,内资券商投行劝说企业境外上市,首选地以港交所为主。
劝说项目中,既有已经冲刺A股并撤回材料的,也有原本计划沪深交易所上市、处于前期储备阶段、尚未递交招股说明书的。因此,有些在投行劝说下改道港交所的公司,其意向更改情况从公开信息来看无从查询。
被劝说改道的项目通常具有两大特点:特点一,随着沪深交易所上市门槛的提升,不再符合新板块上市要求;或者所处行业属于大消费等当前A股上市受限的行业;亦或存在A股IPO无法解释、港股上市关注度较低的历史遗留问题。
特点二,企业整体质地不差,属于所在细分领域的行业龙头。“港股上市发行难度大,如果企业不是细分领域龙头,有可能融资额很低,甚至无法发行。因此,如果企业细分行业影响力有限,我们不会轻易劝说其赴港上市。”保代直言。
与此同时,此类被劝说港股上市的企业中,不乏签有对赌协议者。该类企业如若不能如期上市,将承受很大损失,“不挑板块,先上再说”成为其中不少公司的共同看法。
无论从近期港股上市,还是递表港交所的企业来看,其中既不乏细分行业龙头,也不乏从A股撤回材料者。
比如,以茶饮行业为例,茶百道于4月23日正式登陆港交所。蜜雪冰城和沪上阿姨分别于今年1月2日和2月14日递交港股上市申请。
再比如,晶科电子于2020年5月31日从科创板撤回材料后,今年6月6日完成港股IPO备案。
联合承销
值得注意的是,内资券商投行劝说企业赴港上市后,其保荐机构通常由该券商境外子公司独自或联合其他机构共同担任,但主承销商则往往由多家机构同时担任,并且一般集内资券商、国际知名投行、香港本地公司于一体。
以茶百道为例,其保荐机构为中金公司境外子公司——中国国际金融香港证券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金香港”);承销商则多达12家,除中金香港以外,还包括Citigroup Global Markets Limited、花旗环球金融亚洲有限公司、迈时资本有限公司、建银国际金融有限公司、招商证券(香港)有限公司、申万宏源证券(香港)有限公司、复星国际证券有限公司、恒宇证券有限公司、招银国际融资有限公司、老虎证券(香港)环球有限公司、富途证券国际(香港)有限公司。
“与A股IPO企业一旦获得上市批文即基本等同于成功发行不同,港股发行难度很大,对于企业而言,承销商广撒网有助于获得更大募资规模,提高成功发行概率。”受访保代告诉记者,“与此同时,为了撬动更多香港本地资源和国际资源,企业即使在内资投行的劝说乃至辅导之下选择赴港上市,在选择承销商时,纳入香港本地机构和国际知名投行,往往是更为理性的选择。”
记者了解到,有些冲刺港交所的公司,不仅在承销商上多路布局,在保荐机构上同样“内外合璧”。比如6月6日完成港股IPO备案的顺丰控股,其保荐机构即有三家,既包括内资券商华泰证券旗下的华泰金融控股(香港)有限公司,又包括国际知名投行高盛(亚洲)有限责任公司,另包括1973年成立于香港的当地老牌机构J.P.Morgan Securities(Far East)Limi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