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进军音乐界,从翻唱到写歌掀起新风潮

AI的风,还是刮到了音乐界。

去年,AI“孙燕姿”几乎承包了所有华语乐坛热门歌曲的翻唱,层出不穷的AI歌手仍在不断产出翻唱作品,风靡一时的AI翻唱余威仍在。现在,AI技术已经不满足于施展在单纯的翻唱领域,而是狂飙进化到了写歌的层面。

即便你是毫无乐理知识基础的普通人,也能借用AI工具在极短的时间里创作一首独一无二的歌曲。AI对文字、绘图、影视行业的颠覆,来到了音乐行业。同样的反应近乎复制粘贴一样降临到音乐人身上,AI究竟能在何种程度上颠覆音乐生产?

“人人都是音乐人”

普通人用AI写一首歌需要多久?可能只要花费几秒到十几秒。

在AI音乐生成模型Suno的V3版本中,输入简单的文字描述,例如对歌曲情感和主题的定位,再设置古典音乐、爵士乐、Hiphop、电子音乐等风格流派,填上歌词内容,确定男女声,静待几秒钟,Suno就可以生成一首长达2分钟的从歌词到人声和配器皆完整的音乐。

“人人都是音乐人”不再是梦。目前,Suno一定程度上是免费向用户开放的,注册账号后,每天最多可获得50积分,足以购买10首歌曲的制作权。如果想突破这一上限,则可以购买每月8美元的Pro计划,每天最多可生成500首歌曲。写歌门槛近乎没有,只要花费极低的成本,理论上一个月就可以产出很多首歌,这是绝大部分音乐人毕生都难以实现的指标。

疑问随之而来,即便AI的技术足够强大,但如此短的时间里生成的音乐,其完整度和艺术性真的有保证吗?目前国内音乐平台QQ音乐已经开辟Suno AI板块,收录由Suno制作的AI歌曲。在普通人听来,这些AI歌曲虽然创新性不足,但听感上与常规歌曲并无太多差别,甚至远远优于那些所谓的抖音神曲。评论区里,“这会干掉90%没有天赋和自以为有天赋的网络音乐人”获得较多人的支持。

可以设想,在其他生成式AI工具的辅助下,音乐产业完全可以实现AI一条龙服务。先用ChatGPT写歌词,再用Suno创作一段曲调并演绎,还可以通过AI绘图制作一张单曲封面,倘若需要的话,最后甚至能用Sora制作一首MV。作词、作曲、演唱、设计、MV拍摄……这一往往会耗费颇多人力物力和财力的音乐生产全环节,如今完全可以不依赖实体力量实现。动动手指,就能让想法变成现实。

是福音还是噩耗

这一变革是福音还是噩耗?音乐人的反应不尽相同。

前不久,有超过200名的国际知名音乐人联署公开信,呼吁AI开发者、科技公司、平台和数字音乐服务商停止使用人工智能(AI)来侵犯并贬低人类艺术家的权利,具体诉求包括,要求他们承诺不开发与之相关的AI音乐生成技术等,不能拒绝向艺术家提供合理报酬。

“用大量AI创造的‘声音’和‘图像’来取代人类艺术家的工作,这些作品大大稀释了支付给艺术家的版税。对许多努力维持生计的音乐家、艺术家和歌曲作者来说,这将是灾难性的。”这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部分音乐人的看法。

不过,也有一些嗅觉敏锐的音乐人积极拥抱新技术,早已开始了AI写歌的尝试。音乐人杨樾就在今年3月底利用AI创作了一首重金属风格的单曲《Digital Dawn》,看到成品后,他深感一部分音乐人恐怕真的要失去工作了。

最先受到冲击的当然是那些从事低端音乐生产的人。很多音乐人普遍认为,那些套路化、流水线式生产音乐的工作,完全可以被AI取代。为了迎合短视频时代的音乐需求,一种利用网络热点及时创作歌曲的音乐生产模式诞生,它主要依靠简单算法机制进行音乐批量生产。这些走量而不走质的音乐,在与短视频营销玩法的组合下却能间或产生爆款,由此形成一条产业链,养活了不少音乐人。

这种模式完全颠覆了人们对灵感先行的传统音乐创作的固定认知,却与AI写歌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同样是主题先行、规定旋律风格,然后在极短的时间里创作一首歌,只不过前者尚依赖人力的参与,后者却可以完全靠AI完成,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流水线式生产。而且,在AI技术的不断精进下,后者的音乐创作效率与水准也远非前者能比拟,能够以较低的成本取而代之。

工具而非艺术

在普遍的危机感中,也有音乐人发现了AI作为一种工具辅助创作的机遇。AI能够提供音乐创作的灵感来源,在创作的最初阶段帮助创作者把对一首歌的大致想象变得具体化,并提供多个可参照的版本,成为源源不断的demo曲库。之前音乐制作人、作词人、作曲人与歌手之间的碰撞,可能就会变成音乐人与AI的来回切磋。

而在音乐下游行业,特别是配乐领域,AI具有更多的用武之地。不管是广告配乐、游戏配乐、视频配乐,还是影视剧配乐等,凡涉商用,都面临版权的问题。现如今有了AI,成本便可以大大降低。而且,这里的降本还有增效的附加作用——配乐的核心问题适配性,也能通过对AI的反复调试实现,达到更好的场景契合度。可以说,AI的诞生,完美契合了中低端音乐的需求。

当然,对于那些头部、或腰部以上的音乐人,目前AI的水准尚不能企及。AI对中低端音乐制作环节带来的冲击,反过来让音乐人更加珍视创造力的重要性。尽管近两年来,AI技术疯狂地席卷文字、绘画、音乐行业,在这些人类引以为傲的领域让他们感到恐慌和担忧,但在情感表达和思想洞察方面,AI仍有无法取代人的地方。

前段时间流行一时的AI翻唱,虽然能尽可能地模仿歌手的音色,但在咬字、唱腔和情感表达上无法完全效法,无法预期一个极具个人特色的歌手如何处理和表达他人的歌曲,所以听起来大多“AI感重”,更谈不上触动人心。

AI写歌也是一样的道理,它能模仿既定的风格音乐套路,却很难提供创造性的内容。一个听过AI音乐的人,大概率会惊喜,却很难被打动,这是因为一首歌曲的情感和厚度,只能来源于创作者真实的生活和感悟。这也注定了AI音乐或许存在商业应用价值,却很难拥有征服听众、成为爆款金曲的市场价值和审美价值。

(大众日报·大众新闻客户端记者 李梦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