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恐沦抢水怪物?Google、微软进驻盖数据中心 台湾竟然零防备
根据Google7月发布的环境报告,去年旗下28座数据中心,共耗水196亿公升,其中8成自淡水提取,等于全台湾1年饮水量。(Dreamstime/典匠影像)
自从去年底ChatGPT横空出世在一般使用者面前,AI(人工智慧)就持续稳坐今年市场的热门关键字。但几个月过去,新的事实也随之浮现:使用AI对地球环境来说,并不是毫无代价。
根据加州大学河滨分校电机工程系的研究,问ChatGPT20个到50个问题,就会消耗掉500毫升的水。而如今ChatGPT在全世界,活跃用户已超过1亿人。
先不论全球用户向AI提出多少问题,光是OpenAI训练GPT-3模型,一个月就要消耗70万公升的水,相当于1万3千人的月饮水量,而且天气越热,数据中心就需要更多水冷却。加州大学指出,若将同样的训练移到亚洲进行,耗水量会再增加两倍。
为何耗水?因为所有的网路行为都要经过伺服器,为避免运算过热,承载这些伺服器的数据中心,大部分的冷却系统依靠水,将热空气通过冷水,产生水蒸气后降温。
「人们没有意识到网路成本真实存在,」西班牙环境团体「你的云端使我的河干枯」发言人戈麦斯(Aurora Gómez)告诉彭博,「我们不知道观看可爱猫咪影片会消耗多少水。」
我们正面临一个可怕的情况:全球气温屡创下历史新高,生成式AI却让运算量百倍成长,让数据中心更加供不应求。
根据美国上市商业地产服务公司世邦魏理仕(CBRE)统计,今年第1季,矽谷数据中心的空置率降到历史低点,而且,租金比去年同期上涨逾四成。
对科技巨头来说,当务之急是为数据中心寻找合适地点,而台湾正是首选之一。
「台湾具备地理优势,多条连接美国和亚洲的深海电缆都经过此处,使台湾成为数据中心日益重要的地点,」Google台湾总经理林雅芳向《日经亚洲》表示。
根据《商业资讯》的报告,台湾确实是亚太区主要枢纽之一,共连接十四条深海电缆,也串联欧洲、中东、非洲地区。
去年10月,亚马逊在台湾完工的「本地云(Local Zone)」设施,属于小型数据中心;Google则是2013年就在彰化建起大型数据中心,后续又在台南、云林收购逾40公顷的土地,预计再建两座,将比彰化规模更大;微软则选定桃园,预计在明年完工一座大型数据中心。
数据中心有多耗水? 根据Google7月发布的环境报告,去年旗下28座数据中心,共耗水196亿公升,其中8成自淡水提取,等于全台湾1年饮水量,平均每座年耗水量相当于82万人的年饮水量。
但台湾对这一座座耗水怪兽,却是毫无防备。「国外都是用PUE(电力使用效率)管制数据中心,但台湾现在还没立法,」一名参与数据中心用电评估的台电员工透露,「现在(正讨论的)有两种管制方式:一是针对数据中心提高电价、二是限制进驻规模,是比较有用的做法。」
另一方面,新加坡则为了护水未雨绸缪。它在2022年的市场比较报告中,被房地产顾问龙头戴德梁行(Cushman & Wakefield)视为全球第2优异的设厂地,但新加坡担心数据中心的耗能过大,直到去年才解除2019年以来的设置禁令。
新加坡要求要进驻的数据中心,PUE必须小于1.3;针对用电规模大于十百万瓦(MW)的数据中心,则限制申请量,并鼓励研发绿色数据中心,同时要求企业在申请时说明经济效益。
数据中心耗能可观,管制用电只是基础,各国也进一步要求用水规范。比如欧盟就规定,数据中心于明年3月起,要揭露用水资讯。
反观台湾,目前就连测量PUE的公允机构都不见踪影,用电效率、准入规模也都未予规定,连第一步的进驻管制都难以落实。即使台电对数据中心提高电价,仍远低于国际电价水准,对于延缓建设仍缓不济急。
虽然科技巨头也努力研发节能的冷却技术,但成效有限。微软的Natick计划,在2018年将伺服器投入海底冷却,但离商业化仍有距离;Google虽然在2011年就曾尝试以海水做为冷却水,但是需要特殊管线防海水腐蚀,成本较高,目前仍大部分仰赖淡水。
除了海水,Google也希望透过水循环技术返还冷却用水,目标是到2030年,还水量大于耗水量;微软、亚马逊也持续提升用水效率,但目前技术进步仍追不上数据成长量。
用AI省下的时间,是牺牲大量的水、电资源交换而来。若无妥善的设厂与使用规范,AI恐将沦为另一只人类创造出的抢水怪物。
※本文由商业周刊授权刊载,未经同意禁止转载。
商业周刊186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