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取代专业? 医疗大数据让人工智慧有智慧

图/慈济基金会提供、文/林佳予

科技始终来自人性。」随着科技发展人类生活越来越便利,手机内有人工智慧助手;汽车也有了自动驾驶功能。在医疗领域,也出现许多人工智慧辅助的医疗器材软体。到底是科技引领医疗改变,还是医疗带着科技改变?

2020年慈济人医年会廖威博台下慈济人医会医疗工作者分享:「医疗大数据 人工智慧有智慧」。慈济医疗法人廖威博顾问说,其实是相辅相成的,医疗有需求,科技就会跟着研发。2020年10月2日是国际人医年会第二天,廖威博顾问分享现在最热门的「大数据」如何与医疗结合。

生活中常听到人工智慧(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I),应用在医疗上便成为医疗人工智慧,到底什么是医疗人工智慧?廖威博解释,包含临床决策辅助系统(Clinical decision support system, CDSS)、知识库(Knowledge base)、推理引擎(Inference engine)、专家系统(Expert system)、机器学习(Machine learning)都属于医疗人工智慧的应用。

人工智慧的应用,并不是要取代医生。廖威博说明临床决策辅助系统的核心概念,把脑中复杂的判断写成决策树,让电脑经过IF-THEN ELSE逻辑运算,最后得出诊断结果。以前也曾有许多类似的计划,但是到了最后都失败,原因就出在其中的IF-THEN ELSE逻辑到底要怎么设计,这个关键技术是最难的步骤,常导致最后判断结果失准。

而人工智慧恰好可以补上这个缺口。廖威博以Alpha go为例,在下棋时,人类往往会依据自己的经验,也就是学过的棋谱,但Alpha go以战胜为目的,所以它的下一步常常出乎大家的意料之外,心中有棋谱时会窒碍难行,忘掉过去的棋谱,反而让它可以获胜。就像Knowledge base也常会被自己的Knowledge所障碍。这也就是所知障,知道得越多,障碍越多,回归不到初心,就会纠结在每天的事项里。

慈济的医疗科技,自1995年开始,健保局推行行政作业电子化、电子病历,到近几年发展AI智慧化医疗。由于临床医学术语系统(Systematized Nomenclature of Medicine-Clinical Terms, SNOMED CT)推行困难,为提升病历品质,慈济今年开始跟华硕合作,整合七家慈济医院的医疗大数据与研究数据,用人工智慧开发「慈济医疗大数据平台」。

结合了大量病历资料,慈济医院的临床决策辅助系统根据四步骤:风险预估、发生原因、建议行动、模拟结果,用电脑运算做资源评估、选择治疗方向以及预测结果,这套系统可以有效地协助医生拟定治疗计划。

另一个人工智慧很常应用的地方就是医疗影像判读,因为速度快,且精准度高。利用GPU(graphic processing unit)去处理大量的像素(pixel)。然而,廖威博说,若投入资源研发医疗影像判读,只能判断影像,若是可以把人工智慧应用在整合各种医学检验报告与影像资料来协助病情判断,可以发挥更大的功能。慈济医疗志业与华硕合作开发的人工智慧早期肺癌侦测系统,采用最新的AI演算法,能将医师原本需要花十分钟仔细判读的时间,降低至一分钟内。

人工智慧的另一个好处,是可以横向连结。建立数据库之后,提供医生电子病历智慧搜寻服务,让他们可以抽丝剥茧,找出某些疾病与其他病征之间是否有关联。慈济医院也利用人工智慧模型整合HIS系统,包括护理站的电子白板、每日查房的纪录,达到讯息同步,协助医护人员注意再住院风险高的病患等。

由于每天工作非常忙碌,常常产生许多烦恼,廖威博分享,学会转念让他可以去除烦恼,找回自己最初的目标。人工智慧协助医生找出病因,是从繁杂的数据中理出逻辑。日常生活中,我们也常有许多烦恼萦绕于心。人工智慧不仅「人工」,还很有「智慧」,教会我们在繁琐中不被旧观念所影响,坚持对的事情做就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