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预测蛋白质结构获诺贝尔奖,谁该灰溜溜地走了?
今年的诺贝尔化学奖一半授予David Baker,以表彰他在蛋白质设计方面的贡献;另一半授予Demise Hassabis和John M.Jumper,以表彰他们在AI预测蛋白质结构方面的贡献。
提到蛋白质结构,很多人能想到中国有不少科学家因解析出蛋白质的结构在《Cell》《Nature》《Science》等顶级期刊上发表了一大堆论文,其中个别人的CNS论文数量之恐怖足以甩绝大多数诺贝尔奖得主好几条街。那些科学家一时风光无限。只是一届又一届的诺贝尔奖从未向那些解析蛋白质结构的包工头正眼看过一眼,倒是对包工头及其小工手里的冷冻电镜格外欣赏。
2017年的诺贝尔化学奖颁发给雅克·迪波什、约阿基姆·弗兰克和理查德·亨德森,以表彰他们在发明冷冻电镜方面作出的杰出贡献。冷冻电镜的出现使科学家能够更加清晰地从分子、原子尺度上看清蛋白质的结构,甚至看清的同时还能保持蛋白质的活性。这为人类认识及理解生命活动、研发药物带来极大的便利。蛋白质几十万种,比较重要的蛋白质少说也有几百上千种,认识这些蛋白质的结构还是有用的。有了冷冻电镜这样的利器,国内一些科学家开始在《Cell》《Nature》《Science》上狂刷解析蛋白质结构的论文。有些大学为了实现CNS零的突破,专门斥巨资购置冷冻电镜,不久果然有解析蛋白质结构的论文发表在CNS上。
若不是国内有那么一群人狂刷解析蛋白质结构的论文,冷冻电镜获诺贝尔奖也许要推迟几年,这可以算作是国内科学家助攻冷冻电镜获诺贝尔奖。不过当时也给那些科学家带去一波质疑,让一些人承受了压力:发了一堆CNS,真的就有真才实学?真的就意味着中国的科技在国际上有了竞争力?
今年的诺贝尔化学奖又是给了解析蛋白质结构的结构生物学家沉重一击。AI最快能够在几分钟内完成对蛋白质结构的解析,而之前的冷冻电镜动辄需要几个月甚至更长的时间才能完成结构解析。AI解析蛋白质可以让之前享受过CNS荣华富贵的结构生物学家下岗了。之前狂发CNS的结构生物学家好比是一部影片中靓丽的男女主角,发明冷冻电镜的科学家则是作者、制片人、导演。到了AI解析蛋白质结构得到诺贝尔奖认可的今天,之前的靓丽男女主角可能连群众演员的份都没有了。不过昔日的作者、制片人、以及今日AI的发明者,仍可以凭借其智慧在学术界有所立足。
说到底,今年的诺贝尔化学奖是打了中国又一记响亮耳光。不是因为没有中国科学家获奖,而是中国追捧的评价机制没有给诺贝尔奖留下生存空间。现在的中国不缺钱,不怕在科技上多投入,只可惜养了一堆投机取巧玩弄规则的人。若没有对CNS的追捧,中国不会出现那么多高校或研究所竞相斥巨资购买天价电镜的现象,不会出现依靠玩弄规则就能成功上位的科学家。上位只是在中国上位,拿到国际,拿到诺贝尔奖那里,毫无竞争力可言,只能灰溜溜地走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