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淮北:“淮才必遇”“淮才优遇”
原标题:
安徽淮北:“淮才必遇”“淮才优遇”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王海涵 王磊
AI商用服务机器人、AGV自动搬运工业机器人、AI软体机械手……日前,中青报·中青网记者在位于安徽省淮北市相山区的安徽果力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看到,展厅内摆放着机器产品和机器人编程课程案例,这是公司青年科研团队多年来的成果。
这家淮北市重点招商引智企业由毕业于香港中文大学的85后淮北籍博士刘阳创办,以软体机器手臂研究为核心技术,实现产业化和市场化。
公司联合创始人之一刘珂回忆,2016年刚创立时,公司只有两间办公室,在工业机器人领域试错。多年来,在共青团等部门协调帮助下,团队参加创新创业比赛、与高校产学研合作,最终在机器人编程师资和课程开发、人工智能科创科普、场景服务机器人打造等方面发力,吸引更多本土青年人才加入团队。
淮北因煤而建、缘煤而兴。近年来,淮北市实施人才强市战略,推动产业转型发展,优化人才发展环境,厚植“淮才必遇”“淮才优遇”沃土,全力打造“引育留用”人才发展生态,引导各领域青年为高质量发展建设提供澎湃动能。
除了在城市里打拼的科创青年,在淮北,走出农村又回到农村的青年人也越来越多。
家乡在皖北的曹建强就是其中的一员。“日出而作,耕田而食”是曹建强向往的田园生活,从大学外语专业跨界做有机农业,他用12年时间打造了千亩生态农业基地。2012年曹建强辞职来到杜集区石台镇承包千亩荒山探索养殖,经过政府部门协调,基础设施日趋完善。
曹建强集思广益,在农场尝试柏籽鸡生态循环养殖,改善土壤养分,提高农业附加值。目前,农场已拥有柏籽鸡、柏籽鸡蛋、青山羊、黑毛猪等品类,年营业额突破2000万元,每年带动村民就业80余人。
一座城市发展进程的另一面,是基层社会治理效能与民生守护,青年同样参与其中。
一段时间以来,淮北市濉溪县临涣镇司法所95后司法助理员李婉春往来于村居、茶馆,为申请调解的村民排忧解难。她从事矛盾纠纷调解已有7年时间。今年9月,李婉春和80后调解员孙作成共同完成一起兄弟俩关于土地利益的纠纷调解。“哥哥多年外出务工,弟弟在家替哥哥耕种土地,后来二人发生矛盾。我们先后入户3次,提出二人都满意的调解方案,引导兄弟二人相互谅解,感激对方对家庭的付出。”
孙作成介绍,当事人申请调解后,调解员要走访收集当事人信息,再前往茶馆以茶为媒,进行评理和调解。“我们不仅是倾听者,要讲透法律和政策,还要讲情、讲理、讲证据、讲村规民约,帮当事人换位思考、解开心结。”
临涣镇内分布众多茶馆,平日里,百姓们一起喝茶、听大鼓、聊家常,调解员也借此机会进行调解。这就是历经10余年发展形成的独具特色的人民调解工作品牌——“一杯茶”调解工作法。孙作成说,眼下,退役军人、街嫂、乡村小喇叭志愿者、年轻村干部、律师等群体都参与调解,遇到不懂的政策或法律问题,年轻人相互请教、共同成长。
采访中,不少青年提到,在助力淮北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淮北市委、市政府提供多元政策支持,为青年干事创业营造氛围、提供助力。
今年10月17日是首个“淮北人才日”,当天前后,淮北共青团联合有关部门举办长三角地区青年创新创业大赛、招才引智高校行、“青年人才工作站”挂牌、“科技小院”落地及成果转化项目签约等活动。
去年以来,团淮北市委联合市委人才办、市人社局打造“淮青驿站”平台,该平台已入驻吉林大学等8所省内外高校、1家商会、1家驻外办事机构工作人员。此外,淮北还建成市、县两级“青年人才驿站”3家,为来淮求职的青年人才提供7天免费住宿、就业指导等服务。截至目前,“青年人才驿站”受理入住申请300余人次。
值得一提的是,淮北市委、市政府针对部分优秀人才外流现象,出台《淮北市高层次人才储备金制度实施办法(试行)》,通过财政资金为全职在淮北工作的高层次人才按年度缴存储备金。其中,对两院院士等领军人才,按照每年50万元至300万元标准缴存;对能直接驱动淮北市产业发展的特殊人才,按照“一事一议”原则确定缴存金额。
“高层次人才在淮北市全职工作满5年,可提取账户总额30%,退休后可一次性领取余额。”在淮北市委人才工作局相关负责人看来,“定期缴存、延期兑付”的方式,既让高层次人才有甜头、后备人才有奔头,也能缓解短期财政支出压力。“通过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相结合的方式,用心用情留住优秀青年人才。”截至2023年年底,淮北市具有副高级以上职称人才达到1.08万人,较2017年增长42%。
来源:中国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