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性和一致性是动力电池梯次利用前提

6月22日,国家能源局发布了《新型储能项目管理规范(暂行)(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征求意见稿》)。其中提到,地方能源主管部门对本地区储能项目实行备案管理。在电池一致性管理技术取得关键突破、动力电池性能监测评价体系健全前,原则上不得新建大型动力电池梯次利用储能项目。

动力电池梯次利用的话题,再次进入业内人士视线并引起热议笔者认为,《征求意见稿》出台的时间较为及时,对动力电池梯次利用储能项目要求大方向很正确。

众所周知,经过过去10年的发展,我国新能源汽车市场经历了爆发式增长。与此同时,动力电池退役潮也如期而至。业内统计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动力电池退役量达到约20万吨;到2025年,这一数字将升至约78万吨。如此庞大体量的退役动力电池将何去何从,一直是业内人士重点关注的内容。

动力电池在新能源汽车上的使用寿命完成之后,并不意味着其价值就为零了。动力电池回收后既可以拆解成模组电芯,制成小型电池用于低速电动车太阳能路灯等产品,也可以将多个完整的电池包并在一起,为风电、光电等场景储能。一直以来,动力电池作为储能梯次利用被认为是解决新能源汽车电池退役问题的最佳方案。

此前,动力电池作为储能梯次利用也是政策支持的方向。无论是主机厂还是动力电池企业,在布局上下游产业链时,都将储能作为重要的一环。“原则上不得新建大型动力电池梯次利用储能项目”——风口的转向,无疑给看似前景美好的动力电池梯次利用泼了一盆冷水。不过,当下动力电池梯次利用也仅仅是“看上去很美”。要做好动力电池梯次利用,首先需要解决好安全性和一致性的问题。

关于退役动力电池是否能够用于大规模储能,目前仍然存在不少争议。例如,不少人指出,退役电池复杂性较高,不同的动力电池内外部结构设计、模组连接方式和工艺技术各不相同,仅仅外形就有方形圆柱形软包等多种形状,这可能会导致后期的拆解工作无法规模化作业,增加了拆解难度与人力成本。再比如,由于缺乏相关的上游数据,很多退役电池的来源无法追溯,对电池的寿命预测、价值评价目前没有一个体系化的系统作为支撑。当下,我国动力电池产业还处于发展的起始阶段,很多东西没有规范起来,尚无法实现电池的一致性。这就意味着,现在的动力电池是能满足用在电动汽车上、让它跑起来、达到相应的行驶里程,但下一步往哪走,如何进行梯次利用,都没有明确的规范。

上述一系列问题没有得到解决,带来的最直接问题就是安全隐患。在此前火热的背景下,动力电池回收及梯次利用产业颇受关注,也因此滋生出一些乱象。有行业人士表示,此次《征求意见稿》的根本出发点就是安全。由于目前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多采用三元锂电池能量密度高,但安全性比磷酸铁锂电池稍显欠缺。近年来发生的多起电动汽车起火事件,大多配装的是三元锂电池。“新电池都用不好,根本谈不上梯次利用,更何况大电量的储能电站呢”,有人甚至对此提出了质疑。大型动力电池梯次利用储能项目的安全性存在不确定性,如果操作不当,可能会发生短路引起火灾或爆炸、漏液污染周边环境、威胁从业人员健康等各种安全问题,导致人员伤亡财产损失

《征求意见稿》要求,新型储能项目相关单位应按照有关法律法规技术规范要求,严格履行项目安全、消防、环保等管理程序,落实安全责任。在新能源汽车产业高速发展的路上,行业需要明确发出这样的理性声音,作出正确的决策。对于动力电池梯次利用,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事故带来的警示代价太过惨烈。在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路上,慢慢来,未尝不是一件好事。先解决电池的安全性和一致性问题,后续的梯次利用或许就水到渠成了。赵琼   《 中国汽车报 》(2021-07-05  006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