岸田放软 拜习会外溢效应

(图/路透)

日本首相岸田文雄与大陆国家主席习近平在泰国举行首次面对面会谈,标志着延宕3年的中日关系破冰。此次「岸习会」最大的看点,莫过于中日回到「搁置争议、合作优先」的轨道,无疑验证了「拜习会」对区域和平稳定的正面意义与外溢效应。

众所周知,战后日本外交与华府亦步亦趋,甚至时常要「做过头」以表现出美日同盟外交路线的一致性。例如,1972年尼克森访问大陆、美国刚开始与中共正式接触后,田中角荣政府立即决定与中华民国断交,转而承认北京。1980年代,美中关系因对抗苏联、开放经贸而相当融洽,日中关系也同步进入「蜜月期」,但因天安门事件戛然而止,直到柯林顿任内美中加速经贸交流,日中关系才有所恢复。

同理,21世纪后,随着美国将中国视为竞争对手,欧巴马政府后期重返亚太,华府朝野对中战略发生微妙转向,日本敏锐嗅到了讯号,因而日中关系不仅长期维持「政冷经热」局面,也不时在钓鱼台、台海等议题上爆发尖锐摩擦。唯一例外是川普任内,华府虽加码抗中,但同时冷对美日同盟,再加上该段时期由安倍长期执政,故日本对中外交难得呈现自主性,虽然在政治上依旧与北京保持距离,但经贸领域并未「惩罚」大陆。

等到川普下台、民主党政府班师回朝,安倍时代落幕、岸田文雄就任首相,日本外交又再一次紧跟美国,不仅在新疆、人权等议题上完全配合美方舆论攻势,也戮力在台海和平稳定议题上推动多边主义连线,还在科技产业链等领域向中国发难。当时外界普遍认为,岸田内阁对中国将更强硬、联美抗中将更频繁,再加上自民党赢得国会选举、岸田稳住手上权力,舆论更对未来美日结盟抗衡北京、力挺台湾的紧张情势感到格外忧心。

不过,此次岸习会发生「大转弯」,且是有备而来。首先,对比中方新闻稿与岸田会见记者时的日方声明,两者内容虽各有侧重,但整体基调都十分相似,双方都强调日中交流的重要性,并在经济、环保、医疗等领域达成具体合作方向,至于各自政治原则的坚持与分歧都有默契一句带过。

其次,岸习会后发表五点共识,应是双方幕僚协商结果,日中在重启既有经贸人文对话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开通防务部门海空联络机制直通电话」,这显然比拜习会仅敲定恢复美中财金、气候协商机制更加「进取」。

显而易见,一向敏锐的日本政府,从近期的美中关系回稳、回暖之中再次嗅到了转向的讯号。过去2年多的疫情与美中对抗,的确令整个世界陷入寒冬,而拜习会的外溢效应,正在悄然改变亚太地区的政治气候。

(作者为智库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