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准社会脉搏充分反映民心民意

黄守宏(右)解读《政府工作报告》供图/新华社

昨日,国务院新闻办举行吹风会,《政府工作报告》起草组负责人、国务院研究室主任黄守宏受邀出席解读《政府工作报告》。

报告实事求是、务实平实

黄守宏总结今年《政府工作报告》的特点称,可从三个方面来看。第一,报告“上接天线”“下接地气”。所谓“上接天线”,是报告把准政治定位,全面贯彻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决策部署。这可以说是今年报告最突出的特点、最重要的特点。所谓“下接地气”,就是报告把准社会脉搏,充分反映了民心民意、回应了各方面,特别是基层、群众、企业的关切。

第二,报告上下贯通、融为一体。报告把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把社会各方的诉求、意见建议结合起来、统一起来,转化为政府及其相关部门具体的任务书、施工图和政策清单。今年我们特别注意加强了《政府工作报告》和计划报告、预算报告的统筹衔接。《政府工作报告》主要是讲重点、讲概要。计划报告和预算报告就是要讲具体、讲详实。

第三,报告实事求是、务实平实。今年《政府工作报告》遵循报告的文体规范,力求平实朴素,尽可能做到言之有物。《政府工作报告》力求针对性强,提出的政策举措有用管用,真正以实招、硬招、暖招回应社会各方面的关心关切。语言表达上尽可能通俗简洁,让老百姓能听得懂,能理解。

《政府工作报告》回顾了去年的工作和取得的成绩。就此,黄守宏表示,总体来讲去年的成绩单是一份可圈可点、沉甸甸的成绩单。2023年中国经济总量超过126万亿,经济增速达到5.2%。黄守宏解读称,纵向和自己对比,这些成绩快于疫情三年4.5%的平均增速;横向和世界对比,在世界主要经济体中我们也名列前茅。

这份成绩单可以说是付出艰辛努力取得的,很不寻常。他强调,去年有三个方面值得总结。一是突出固本培元,二是发挥组合效应打出了一套有力有效的政策组合拳,三是注重精准施策。

经历三年疫情之后,中国经济总体处于“大病初愈”的恢复阶段,经济运行的压力加大。在这种情况下,应对的思路是两个方面,一个是在短期内,为了把增速抬起来,实行“大水漫灌”和强刺激政策,这样做肯定短期内能取得较高的增速,但是会留下后遗症。另一个是采取稳中求进的方式,中医上对大病初愈的病人调理身体、调养、恢复元气,也是这样一种方式。经过权衡比较,我们用了固本培元的办法,统筹稳增长和增后劲,采取了一些措施,这些措施既有利于当前,也有利于今后的发展。

财政政策总体适度加力

根据《政府工作报告》,中国将今年经济增长目标定为5%左右。就此黄守宏应询回应,今年实现5%的增速是有条件、有支撑的。

一是支撑中国经济发展背后的基本动因是没有改变的,而且很多方面在显著增强。报告中讲到中国经济发展具有诸多优势,包括超大规模市场需求优势、产业体系完备的供给优势、高素质劳动者众多的人才优势等。

二是今年以来经济发展的积极因素在增多,去年制约经济发展的一些不利因素在趋于弱化。去年年初1、2月份我们还在为疫情平稳转段努力,今年疫情的“疤痕”效应在减弱。比如,防范化解房地产、地方债务、中小金融机构等风险方面,去年通过各方面协同努力,取得了积极成效,房地产投资销售总体上有所好转,当然有些情况还在变化,地方债务风险整体得到缓解,中小金融机构改革化险步伐也在加快。

三是去年以来采取的一些重大政策措施的政策效应今年也在持续显现。此外他还提到,从财政金融状况来看,中国政府负债率不到60%,金融总体稳健,宏观政策还有比较大空间。

《政府工作报告》提到今年财政赤字率安排在3%。黄守宏就此表示,今年的赤字率按3%安排,这样安排符合中国经济运行整体向好的客观实际、向外界释放积极的信号,也有利于控制政府负债率、增强财政可持续,为应对将来可能出现的风险挑战预留政策空间。

他提到,不要认为赤字率比去年调整预算后降低了,我们积极的财政政策力度是减弱的。“即使这个赤字率同样是3%,但由于GDP这个分母大了,赤字规模今年达到4.06万亿元,比去年年初预算增加1800亿元。再加上今年财政收入会保持恢复增长势头等,算下来财政支出的盘子还是不小的。”

黄守宏总结,今年安排的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扩大到28.5万亿元,比去年增加1.1万亿元。所以,今年的财政政策总体来看是适度加力的。

就着力扩大内需作出部署

《政府工作报告》中就着力扩大国内需求作出了部署。黄守宏就此介绍,国内需求一直是推动中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这些年内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都超过90%。《政府工作报告》对此作出了部署安排,主要有三个方面。

第一,促进消费稳定增长。今年将从增加收入、优化供给、减少限制性措施等方面综合施策,激发消费潜能。今年要围绕扩大国货潮牌、乡村慢游等新型消费继续发力。另外,要提振大宗消费,包括汽车、家电等。再有,要推动服务消费扩容提质。

第二,积极扩大有效投资。一方面,发挥好政府的投资带动效用。从力度上来讲,今年中央预算内投资、地方专项债都比去年有所增加,从投向来看,这些投资主要投向科技创新、节能减排、民生保障等补短板、增后劲的领域。另一方面,稳定扩大民间投资。

第三,促进投资和消费有机结合。今年更加注重统筹扩大内需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形成消费和投资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他举例称,比如,前不久中央财经委和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了一项重要任务,就是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这件事既有促进消费的意义,也有促进投资的意义,把二者有机结合在一起,是统筹投资和消费、挖掘内需潜力的一个方面。

声音

黄守宏就青年人就业问题答北京青年报记者提问

如何解决“有人没活干”和“有活没人干”

在昨日举行的吹风会上,黄守宏回答了北京青年报记者提问。

北青报:这两年青年人尤其是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受到广泛关注。《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城镇新增就业目标是1200万人以上,有何考虑,能否顺利完成?

黄守宏:《政府工作报告》中更加突出了就业优先导向。报告中将城镇的就业预期目标设定为1200万人以上,去年是用“1200万人左右”,今年是“以上”,这体现了党和政府做好就业工作的力度、决心和鲜明的政策导向。

为了实现就业目标,特别是保障年轻人、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报告中提出要加大政策支持力度。这既包括了宏观政策,报告中要求今年加大财政、金融等政策对就业的支持力度,要多出有利于稳预期、稳增长、稳就业的政策。同时,专项促就业政策也加大力度,比如,失业保险稳岗返还、稳岗扩岗专项贷款、就业社保补贴等。此外,报告要求加强对就业容量大的行业企业的支持,加大对高校毕业生等重点群体帮扶。

我国现在就业压力大和结构性矛盾并存。很多行业、很多领域、很多地方,既有“有人没活干”的问题,也有“有活没人干”的问题。比如,制造业领域人才缺口有3000万人。再比如,养老护理人员,潜在的人才需求1000多万人,现在只有30多万人。从这些短缺背后,反映出我们的就业潜力,所以关键是要采取措施,使我们劳动力供给与需求相匹配。他提到,报告中提出要适应先进制造、现代服务、养老照护等领域的人才需求,加强职业技能培训,通过实施这些政策,既能缓解当前就业压力。总体来看,今年稳就业确实有很大压力,同时也有很大的潜力,要把这些潜力充分释放出来。今年的就业情况一定会是好的。本组文/本报记者董鑫李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