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芨滩「治沙」有成 防沙地外扩再现绿植生机

为防止毛乌素沙地南移西扩,近60多年宁夏白芨滩「治沙」累计完成造林63万亩。(吴泓勋摄)

参与白芨滩治沙近30年的职工张学云现场示范如何进行「草方格」固沙。(吴泓勋摄)

宁夏灵武白芨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前身为防沙林场,地处毛乌素沙地西南边缘。而为防止毛乌素沙地南移西扩,近60多年白芨滩贯彻「治沙」工程,翻转这片沙地。至今累计完成治沙造林63万亩,控制流沙近百万亩,让森林覆盖率达到41%,保护黄河与银川河东地区的生态安全,成为大陆科学治沙样板地区。大陆国家主席习近平2016年赴宁夏考察时,也曾盛赞白芨滩治沙成果显著、值得学习。

白芨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副局长魏蒙说,当前保护区的沙漠基本已治理完,目前刻意保留2万亩沙漠作为发展沙产业研究,例如在沙地种韭菜、蘑菇、建果林,也取得进一步成效。

白芨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毛乌素沙地西南边缘,属于荒漠生态系统类型自然保护区。据工作人员说明,治理之前由于地处宁夏中部干旱带,当沙丘高大导致风沙严重时,延伸的次生灾害性天气会对周边工农业造成巨大危害。

而如今治沙成果也来之不易。从1993年就参与治沙的白芨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大泉管理站职工张学云说,回忆最初真的是寸草不生,既不通路不通水也不通电,常常休息时要吃饭,风沙一吹就得配上沙子一起吃。

张学云也具体演示如何「治沙」,首先透过草方格进行固沙。简单来说先把废弃麦草分为一束束呈方格状铺在沙上,再用铁锹扎埋进沙中,留下约1/3麦草在外,再把方格中心沙子拨向四周麦草根部,好让麦草固定上层流沙不滑动,「治沙工人每天都要做上500个1乘1公尺的草方格。」

之后再抓准沙地雨季来造林,等下雨之际在草格内播下耐旱植物种子,辅以树种搭配、营养袋苗造林,以及迎风坡、丘间低地种植耐旱灌木如柠条、花棒、沙拐枣等,进而提高绿植成长与存活率。

据了解,这样在当地年降雨量仅160公厘之下,当年绿植存活率能达75%以上,三年植被盖度达到45%以上。如今已可达到2万亩的速度治沙播绿,进而把沙漠推远20公里,建构起南北长61公里、东西宽20至30公里,由乔灌草相结合的绿植屏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