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搭棚技艺 竹竿撑起戏班一片天

演员外界仅以一道人工搭建的竹墙区隔,看来魔幻超现实。(西九文化戏曲中心提供/王宝儿台北传真)

香港导演卓翔走访全港乡镇戏棚搭建,将其制为纪录片《戏棚》。(西九文化区戏曲中心提供/王宝儿台北传真)

戏棚与祭祀文化紧密结合。(西九文化区戏曲中心提供/王宝儿台北传真)

武林大侠竹林施展轻功,香港的搭棚师傅却是在竹架中,轻巧的跃上跃下、舞绳弄结,不费一钉一瓦,渐渐搭出戏班专属城堡。入围今年金马奖最佳纪录片的《戏棚》,记录这项在香港渐渐没落的传统搭棚技艺。导演卓翔表示,戏棚文化在香港已经超过百年,但多数人了解甚少,以为搭建戏棚仅与鬼节有关,但其实最多的是为了各式各样的神诞。

卓翔表示,香港过去从小渔村开始发展,人民以打渔维生,求天拜地的信仰自然少不了,「拜妈祖的人就还满多的,光是天后庙,香港就超过一百个。」为了谢神,各个村庄特地请戏班到村里庙宇前表演,戏棚师傅便要搭建出一个竹棚舞台。而舞台的气派度也正是村庄彰显资力的好机会,在戏棚规模上便发展出各式风貌,在看戏风潮兴盛的年代,更成为戏外的娱乐话题

戏棚文化历史悠远,禁忌避讳也多,卓翔不敢大意,花了近一年研究整理资料,就是怕在拍摄现场犯了戏班与搭棚师傅的大忌,「有一说是镜头会将魂魄吸走,所以像是演员在还没开脸、脸部还是白色颜料时候就不能拍摄。还有演员饰演曹操关公时,不能跟他们说话,地上的箱子也别乱坐,里面可能有放他们的守护神。」

卓翔表示,他在两年期间,走访全港乡镇,尽力「隐形」在各式大小戏棚中,「拍摄角度尽量都低于他们的眼下,不要让他们感到压迫,或是被打扰工作。」这也让《戏棚》呈现出独特视角,像是隐身在戏棚中,随着戏班、搭棚师傅的身影跟前跟后。卓翔透露,他所希望的便是透过这部纪录片,让观众能直接一窥戏棚面貌,所以也没有在片中访问任何人,让一切都自然发生。

卓翔分享,过去交通也不方便,戏班们多以戏棚为家,一同在下戏后吃饭谈天,但这幅昔日风景也随着时代变迁,而不复以往,「拍《戏棚》的过程中,有一位八十岁的老演员,却还是维持这个习惯,在晚上的戏棚,一个人煮饭、睡觉、看书,那个景象对我来说很有魔力,我像是在现代看到过去演员间关系紧密的样子,旁边的虫鸣、眼前的演员,让我感到印象深刻。」

执行监制钟珍珍表示,《戏棚》是香港西九文化区戏曲中心首部出品的纪录片,找上卓翔的合作初衷,便是为了以影像留下这项罕见技艺的身影,「戏棚文化发迹闽南地区,早年在香港发展蓬勃,这种可以移动式的舞台非常特别,希望在未来已经没有人搭棚的时候,《戏棚》能够提供一个记录,让人知道曾经还有这项技艺存在。」

纪录片《戏棚》将在11月10日、11月21日于in89豪华数位影院21播映, 卓翔将在11月21日的放映场次进行映后座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