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导体从梦幻开局到被美卡脖子 大陆为何浪掷30年光阴
大陆半导体从投入之始就未曾考虑产业化问题,导致现今落后困局。图为上海某半导体厂作业员工作情况。(新华社资料照片)
美国2年来在经贸、科技全面向大陆开战,最成功也最让陆方痛苦就是切断半导体先进制程晶片技术与供应,但其实大陆在1970年代研发出首块积体电路板只晚美国5年。从这种梦幻开局到现在被「卡脖子」,1960年代后半至1990年代浪掷30多年光阴,被越甩越开,从早年动乱、缺钱,到后来科研成果未产业化都是主因。
曾在1960年代受周恩来、陈毅等人支持主导「两弹一星」的已故空气动力学家钱学森曾感慨,「60年代我们全力投入两弹一星,得到很多;70年代我们没有搞半导体,因此失去很多。」
事实上,从华为断「芯」事件陆媒反应也可看出当初军事优先、只把半导体视为两弹一星计划必要辅助的思维遗绪,在比照搞出原子弹精神要打造晶片原子弹同时,也有疾呼没先进制程对军事科技根本没影响的声音,持论是因军事上稳定性比轻薄重要,28奈米就够用。
大陆科技部落客「钛禾产业观察」指出,大陆半导体会全面落后,关键在1970至90年代。开始是文化大革命的动乱,其实1960年代末期也曾出现全民造芯运动,但当时是文革前陈伯达指导下利用群众运动方式,当然发挥不了效果,而且几乎所有半导体厂都处于散、小、弱、独状态,也是后来缺乏资金和产业化困难远音。
其次是欧美持续封锁新技术流入共产主义阵营,先有巴黎统筹委员会(Coordinating Committee for Multilateral Export Controls)负责禁运,冷战后该会解散,1996年又有40国签署《瓦圣纳协定》(Wassenaar Arrangement),管制武器与军民两用货物和技术出口,伊朗、伊拉克、北韩、利比亚都受限,由于未明定国家,大陆除未参与签约也被纳入限制武器出口给上述4国,在许多科学技术也被套上N-2原则,即其所获技术必须比美国晚2代。
缺钱是另个困境。1973年日本NEC有意将当时先进制程3英吋产线在内转让,开价是1种制程加设备3000万美元,2种4000万美元,3种5000万美元,但大陆只拿得出1500万美元。据统计,1966至1995年,30年间大陆共投入50亿人民币在半导体,还不到1家美国半导体大公司1年投入。
科学研究成果无法转化为生产力是又一罩门,因为体制原因,大陆早期是将半导体当成科研项目,从未想过培植程成产业,与日、韩、台湾完全不同。缺乏产业化概念,自然也就不会注意到产业变化,包括英特尔(Intel)记忆体业务被日本松下打到几乎破产于是改将重心放到处理器(CPU)、日韩都在美国技术基础下二次创新、1987年张忠谋创办台积电开启晶圆代工模式,都没反映在大陆1990年制订的半导体「908工程」中,更别说908年工程从审核到投产就花7年,换算摩尔定律,相当于已经蹉跎掉4至5代。
1999年启动的「908工程」,大陆依然对半导体产业缺乏认识,虽有公部门大力道投入,但发展指标不看技术研发部门,只看公司盈亏,还曾出现「光靠砸钱做不成芯片」舆论,又遭遇全球金融危机,再度不了了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