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桥‖文/张鹏贤
板桥
我从出生到长大成人的地方,要说祖祖辈辈都在这里,那我无从考证,至少三代都是板桥人。板桥人这个身份是很特殊的一个符号,它意味着,方圆五里可能都是熟人,谁是谁家儿谁是谁的爹,一清二楚,谁家的一亩三分地种了玉米还是小麦也都门清,谁家的老小伙子还没找到媳妇,
谁家的女儿出去打工跟人跑了,这都是晒暖暖闲聊扯皮的话题。四面环山,两条川两条河,四座桥,一个高速路口,两条国道交汇点,山上有松树,河里没有鱼。气候条件不算恶劣,算得上适宜人生活,属于老天爷赏饭吃。
乡政府、派出所、法院、卫生所、道班、两所幼儿园、一所小学、一个文化广场。最多的是商店和饭店,多少年了,铁打的商店流水的饭店,都能算得上这里的一个特色了。两家超市,两家大酒店,一个有点规模的化肥经销商,一个与当地人无关还算企业的商讧站。一个千吨级别从不放粮的粮仓,两家建筑用料石子厂,原先有四家砖厂,现在仅剩两家已经宣布倒闭的卖着余粮。
当地人靠什么生活呢?搞养殖的两家,一家一群羊,一家一圈猪,包田种地的一家,上年纪的种点小麦吃种点玉米卖,农闲时打打零工,年轻人大多数都不回来了,上学的上学打工的打工。路边有院子的靠出租赚钱,不算穷,基本上家家都有红砖瓦房,吃的都是井水,大多数都装了阴阴阳阳的自来水。公路通到家门口,三相电都进了院,三马子,农用三轮车,小汽车也都一应俱全应有尽有,平时有菜吃,过年有饺子,生活还算凑合,过年猪肉比县城贵,十块钱的黄瓜,十七八万的新媳妇。
而我作为一个年轻人真正担忧的是,一个如此小的地方,老年人滞留,年轻人逃离的这么一个地方,没有创造财富的产业,只有坐吃山空的消费,我看不到希望在哪里,从小到大,在我的映像里这里是没有实质性变化的,从发展的角度看,这里的社会分工和产业模式根本没有变过,唯一一个支柱产业,也因为劳动力的减弱流失变成了,好地低产闲地蛮荒的局面。个人是时代的产物,渺小而无助,创造一个时代却需要许多人的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