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研啦!东大一学霸四年换了三专业
大学四年换了三个专业,从土木工程选修人工智能,再转到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最后保研至建筑学,每一次都以专业第一的成绩实现横跳。来自东南大学吴健雄学院的蔡承志用行动阐释着自己作为“浪漫拓荒者”的人生格言:“心之所向,无往不至”。
披肩卷发,黑框眼镜,像一个艺术家一样,肆意不羁,但棱角分明的五官却又似乎藏着一股子坚毅。
4年前,来自华北油田的蔡承志来到了南京。从小受生活环境和多元文化的熏陶,他始终相信:“生活中存在着无限可能等待去发现”。而东南大学吴健雄学院就是他发现的一个“可能性“。
吴健雄学院是东南大学的掌上明珠,这个学霸学院实行完全学分制,鼓励学生跨专业学习,学生可以结合自己的志向、能力、兴趣自主选择专业及课程。吴健雄学院实行的这种具有极大自由度的人才培养模式。对蔡承志来说,这对他十分具有吸引力。
学院中的学科交叉学习培养了多元化的思维方式,仿佛一支突然绽放的万花筒,更多的可能性在他面前盛放。“拿折纸艺术来说,土木人会自然地想到可折叠式建筑设计;信息人会想到可折叠式天线结构;数学人会想到如何通过算法和理论折叠出想要的形状;计算机人会想到如何通过建模软件实现模拟折纸,而当这些结合在一起就可以是一个创新模式。”
兴趣是他探索之路的一座重要灯塔。
第一次选专业选了土木工程专业,他喜欢把自己天马行空设计的很多模型用3D打印出来。第二次选专业,是因为学院新开设了人工智能专业,学习计算机专业,可以用算法来做出土木工程的模型;建筑学是科学和艺术的结合,这些都是他根据自己的兴趣做出的选择,也是他探索到的“可能性”。
兴趣的背后,也有他基于理性的考量。每一次专业间的横跳,都不是一时兴起的决定。
“虽然学科不一样,但知识一定是有关联性和延续性。我基本还是按照这样的路径来选择我未来的道路的。”他用游戏《仙剑》作喻形容几次转专业的经历,“主线一直没变,不过是去支线升个级更方便。”
每一次换专业,他都努力做到最优。
在数学学院学习“最优化方法”时,他培养了以问题为导向的思维模式。大三期间,他在斯坦福大学召开的首届计算与数据科学国际会议(CONF-CDS 2020)发表了题为“A novel multi-attribute face-to-cartoon model for human-computer interaction”的EI会议论文。
学习土木专业,他的作品获得了2019江苏力学青年创新创意大赛的省级二等奖。在人工智能学院的“人工智能导论”课程过程中则是带领着同学完成了一个图像识别的SRTP项目。
探索的过程中,他也并不是“孤军奋战”,他坦言:“一个人离开别人的帮助是走不远的。”除了自身的努力之外,老师和同学帮助了他很多。
大二下学期时,蔡承志刚转到计算机和人工智能,因为需要修满学分,学习安排得很紧凑。精神高度紧张的情况下,身体也亮起了红灯。
他因为气胸住院了,而他还要应对不能到场的电路实验课和未完成的哈佛项目。“苦难,想要彻底躺平”,这是蔡承志对于那段日子的评价。
最终是辅导员和同学将他拉出了泥沼。他意识到,放弃是一个对合作伙伴,对自己都极度不负责任的选择。他喜欢合作中一起进步的氛围,也怀念同学们的满腔激情。咬牙熬过那段苦难之后,一切都开始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学期末他获得了两门课程奖以及哈佛教师的推荐信。
他的长发也是那个时候开始留起来的,是纪念,也是警醒。
偶像钱伟长的故事也一直在激励着他。本着一股不服输的精神,除了学业之外,他还尝试了很多其他领域“别人能做,自己也一定可以完成”的事情。毫无基础开始学习绘画,尝试参与拍摄微电影并且在其中担任编剧兼主演……
采访结束后,蔡承志分享了和同学合拍的微电影《彩虹》,影片的结局可能稍显仓促,但他已经做出了对于未来的回答,“没有方向的船,去哪里都是逆风”,保研至东大建筑系还不是他探索之路的终点,沿着已经确定的方向,他将继续驶向下一个港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