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征集推广低碳消费品

本报记者 杨天悦

人走灯灭、按需用能,公共建筑用能“无人驾驶”实现节能率超30%;临期食物集中上架低价出售,累计减少1.3万吨碳排放;二手物品回收流转,减碳效果相当于种了3647.5万棵树……昨天,市发改委在北京未来设计园举办2024年全国生态日北京宣传活动。本市首批“低碳消费品推广目录”征集评选同步启动,为消费者选购低碳饮品提供指南。

楼宇改造年省电费95万元

人员走进办公空间,LED灯光根据环境光线情况自动亮起;人员离开后,传感器控制灯光和空调关闭。泰宝隆这套自适应空间智能物联管理系统,正在实现公共建筑用能的“自动驾驶”。

“空调、新风、环境监测、窗帘、插座、投影仪等,办公空间中的方方面面,用户都可以通过这套系统联动集中管理。”公司总经理宋向阳介绍,这套系统已在多个办公楼宇应用。以北京林业大学森工楼等楼宇节能改造工程为例,平均节能率约达66.47%,每年节约电费95万元,减少碳排放1263.18吨。

日常生活中,二手闲置交易也是大众参与度最高的低碳环保行为之一。以手机为例,平均一台新手机在全生命周期中会产生49千克的碳排放,通过二手交易流转,则可以实现25千克碳减排。家用电器二手交易可实现的碳减排量更高,平均值达130千克。“截至2023年底,通过平台回收已累计减少碳排放411.3万吨,相当于种了3647.5万棵树。”二手闲置交易平台转转集团相关负责人说。

向消费者推荐低碳饮品

近年来,我国陆续发布一系列低碳技术和产品目录,为加快发展方式绿色低碳转型、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不过,涵盖范围多集中在工业品,对于居民日常生活消费品覆盖较少。

昨天,本市低碳消费品推广目录(2024)征集工作启动。这是本市首次开展“低碳消费品推广目录”征集评选活动,第一批征集对象为在京销售的牛奶、饮料、啤酒等饮品。经过为期两个月征集和评选后,主办方将面向社会发布推广目录,向消费者推荐低碳饮品。

业内分析认为,从消费侧推广低碳产品,有利于促进生产企业投入更多经费及技术生产绿色低碳产品,从而形成健康的低碳产品市场生态。

将推动绿色技术产业化

消费领域的低碳转型与普通市民生活息息相关,而在宏观层面,本市也在绿色发展各方面取得一系列成果。市发改委副主任来现余介绍,十年间,本市环境质量持续改善,PM2.5年平均浓度比2013年下降64.2%,空气质量优良天数增加95天;累计疏解一般制造业企业超3000家,创建国家级绿色工厂112家。

此外,能源绿色转型步伐加快,上半年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规模达288.8万千瓦,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规模占全市总发电装机规模比重达20.8%,全市绿电消纳规模达197亿千瓦时,同比提高17.9%。截至今年6月,全市有效绿色技术发明专利数量达约5.7万件,绿色信贷余额超2万亿元。

来现余表示,下一步,本市将从加快形成国际绿色技术创新中心、着力发展战略性基础性绿色产业、建设绿色基础设施、促进绿色消费、弘扬绿色文化五个方面进一步推动绿色发展,将北京的绿色技术创新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聚焦碳达峰碳中和,加强原始创新,推进底层和颠覆性技术突破,推动低碳和零碳技术装备攻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