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科大教授罹巴金森氏症 研发新疗法助摆脱轮椅代步
同样身为病友的台北科技大学荣誉教授林宏裕(左),投入7年时间研究,最终成功开发创新治疗方法,有机会扭转巴金森氏症患者的未来。(北科大提供)
巴金森氏症是常见的神经退化性疾病,好发于60岁左右病患,而今(11)日为「世界巴金森氏症日」,台北科技大学特别举行记者会,表彰罹患巴金森氏症的荣誉教授林宏裕,成功开发创新治疗方法,即透过低能量近红外线光疗(PBM)活化受损细胞,同时补充氢水,以避免细胞被过度破坏而老化,从根本解决多巴胺神经元障碍问题,双和医院临床研究也证实其有效性,研究成果已发表在国际医学期刊《Medicine》。
根据WHO统计数据,全球有超过850万人罹患巴金森氏症,造成580万人余生失能、近33万人死亡,严重程度逐年加剧,因此列入神经系统疾病全球行动计划重点。根据健保资料库最新统计,全台亦有近8万名巴金森氏症患者,且人数逐年成长。
双和医院神经科主治医师邬定宇表示,巴金森氏症是由于脑部黑质组织中的神经细胞受损、死亡,导致负责神经传导的多巴胺分泌不足,进而引发运动障碍,现有治疗多以补充多巴胺药物或物理复健为主,以维持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为目标,但仅能减轻症状,无法解决源头问题。
巴金森氏症过往数十年来治疗无法突破,双和医院神经科主治医师洪千岱提到,随着疾病进程、药效波动,患者往往需要增加药量,副作用随之增加。且一旦过了药物蜜月期,药效容易出现波段起伏,当多巴胺浓度过高时、患者容易产生四肢不自主乱动「异动症」现象,而当体内多巴胺浓度过低时,患者却变成意识清晰、但身体无法动弹的「断电」状态,不仅十分困扰也很危险。
双和医院医师胡朝荣分享,曾有巴金森氏症患者因药效波动,在过马路时突然「冻住」、差点发生车祸,除了药效起伏、无法自主控制身体,患者还可能出现姿势型低血压、突然昏倒等状况,甚至患者晚期常以轮椅代步、逐步走向失能。
有「台湾爱迪生」之称的台北科技大学荣誉教授林宏裕,迄今累积数十项发明与专利,更投身公益50年,曾于2010年荣获《富比世》杂志亚洲慈善英雄排行榜,没想到却在同一年罹患巴金森氏症,从此开启深受药物副作用困扰与轮椅代步的生活。
有感于巴金森氏症的治疗限制,林宏裕投入7年时间研究,最终成功开发创新治疗方法,透过低能量近红外线光疗(PBM)活化已受损的细胞,同时补充氢水以避免细胞被过度破坏而老化,从根本解决了多巴胺神经元障碍问题。
双和医院临床研究也证实其有效性,连续两周使用下,早晚各15分钟的治疗,改善了17名巴金森氏症患者的运动障碍问题,有机会就此摆脱轮椅、恢复自主行动能力。接下来也将展开大型临床研究,期待能及早让此疗法成为巴金森氏症的治疗新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