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科大文发系专题创意展 线上呈现20世代三观
北科大文发系学生毛子源、王恬芯、叶庭汝、赖芊妤打造作品「编古」。(北科大提供/李侑珊台北传真)
黄庭真、张予凡、陈子威、黄佳琪则打造「拾光柑仔店」,尝试唤起怀旧年代的五感记忆。(北科大提供/李侑珊台北传真)
游惠文、沈婷妮、苏映文将沉浸式装置艺术取名为「不『烦』的20s」,暗喻烦恼是外人难以窥知全貌。(北科大提供/李侑珊台北传真)
因应疫情警戒升级,台北科技大学实施远距教学到期末,实作类课程也应变调整,文化事业发展系专题展首度改为线上开展,「视乎—看见你我的三观」13组作品即日起展出至7月31日,透过反复自省及文化深究,展现20世代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
北科大文发系学生毛子源、王恬芯、叶庭汝、赖芊妤打造的作品「编古」,发音近似布农族语Bungu(意指「头」),团队以原住民族中祭典最多的布农族为研究主轴,从布农族最盛大的祭典射耳祭中梳理符号意象,例如打猎背篓的六角形编织法、制作小米糕的木臼和筛箕形象、两性族服的色彩和菱格纹等,结合陶瓷、皮革制作文创餐具及灯饰,将布农族的仪式特性及精神文明融入日常餐桌,邀请观者珍视多元文化。
王宜靖、张珮瑄、陈锦卉、冯珮榕4位同学则透过创意,向全球仅存的磺火渔法表达致敬。论及创作灵感,团队表示,「蹦火仔」是属于台湾金山磺港渔民的独特记忆,用硫磺火光吸引吃火的鱼,是世界唯一的珍贵渔法。在青鳞鱼跃起的瞬间,火花如闪电稍纵即逝;他们将磺火渔法的视觉、听觉感官美学,转化为留住刹那的灯饰,以木头、麻绳等自然材质致敬此渔法友善海洋的本质,希望这份消逝中的「余火」留存在人们的眼里。
黄庭真、张予凡、陈子威、黄佳琪则打造「拾光柑仔店」,尝试唤起怀旧年代的五感记忆。团队提到,常见的复古老街大多着重怀旧视觉,忽略了柑仔店带来的听觉、触觉、味觉、嗅觉等体验。虽因疫情严峻无法拍摄纪录片,改以剧本取代,他们仍透过逐格小动画、书本图鉴、贴纸等多元形式展出,希望唤起台湾人对柑仔店的五感记忆。
身在科技便利的21世纪,20岁的游惠文、沈婷妮、苏映文坦言,看似选择更多,烦恼却也不少。她们将这座沉浸式装置艺术取名为「不『烦』的20s」,若隐若现的外观暗喻各人烦恼是外人难以窥知全貌,踏入后站上中心台阶,视野即由杂乱转为宽阔,代表面对烦恼有时只需转换视角,会有不同的感受及体验,鼓励大家转换心态或跳脱自我局限。
北科大文发系专题展「视乎—看见你我的三观」观展连结:
https://st1005318.wixsite.com/ntutcv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