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科大「校史艺文园区」揭幕 全台校园首栋钢筋混凝土建筑「一大川堂」修复亮相
▲全台校园首栋钢筋混凝土建筑的北科大「一大川堂」正式修复亮相。(图/记者陈弘修摄,下同)
记者陈弘修/台北报导
国立台北科技大学「一大川堂」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兴建,为国内校园里第一栋钢筋混凝土建筑,2018年经台北市文化局登录为历史建筑。北科大22日盛大举行「校史艺文园区」揭幕典礼,园区以今年甫修复完成的一大川堂为核心,连结市定古迹红楼,并将榕园、邻近教学空间一同翻新,展现古典原貌与现代科技兼容的风貌,延续历代师生校友的共同记忆,传承北科大「诚朴精勤」的精神。
北科大校长王锡福表示,一大川堂为国内校园里第一栋钢筋混凝土建筑,最早作为应用化学科的实验室,忠实反映了北科大立校的实作精神,先后曾供本校应化科、矿冶科、建筑科、设计科、体育室等单位使用,不少师生、校友都在这里留下回忆,他自己当年在就读矿冶科时,也在这里上过好几科的实验课。
出席今天「校史艺文园区」揭幕典礼的贵宾与校友们,包括总统府资政颜志发、前立委黄木添、曾获国家文艺奖的台湾诗人李魁贤、北科大校友总会前总会长王小沈、北科大荣誉教授暨名誉博士王瑞材。另外,多位名誉博士,如光宝集团创办人宋恭源、美琪玛董事长严隆财、群光电能总经理曾国华、丰群控股董事长张宏嘉、国际扶轮社前总社长黄其光等人,也都亲自出席。各地区校友会、系友会代表,共襄盛举的校友、北联大盟校代表共约200位,其中80岁以上资深校友计达30人出席。
▲北科大校长王锡福。
▲▼北科大「校史艺文园区」揭幕典礼,共襄盛举的贵宾与校友们上百人。
北科大一大川堂兴建于1918至1921年间,为北科大现存年代最久的校舍,也是目前唯一能见证台北工业学校(北科大前身)「实习工场类型」的老建筑。1930年火灾后屋顶、楼板受损,1931年以现代主义风格重建,设有水平回廊与八角断面钢筋混凝土柱,施工技术极佳,走廊顶板低于室内主楼板并留设小气窗等,设计细致优美,在台湾建筑史上深具意义。透过修复及再利用工程,一大川堂的重建于2022年底启动,今年5月完工。
对此,北科大校长王锡福也指出,经过多次设计工作会议,凝聚校内与校友共识,「我们将学校最核心的位置、最重要的建筑物─一大川堂,室内规划为校史馆,延续北科大『诚朴精勤』的精神,同时借由这个场域,希望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与艺术涵养。」
北科大校友总会总会长张启城表示,「一大川堂对于我们这些曾在这片校园上学的校友来说,就像是青春岁月的一部份。」一大川堂今日蜕变为校史艺文园区,有赖许多校友的支持与付出,园区承载共同的文化记忆,也是北科大精神的延续。
北科大表示,校史艺文园区以一大川堂为核心,作为校史纪念展馆、艺文展示空间,结合有形的建筑空间与无形的历史文化,「校史艺文园区」代表北科大不只是追求科技领域的创新进步,也希望以人文精神为核心,为历史建筑赋予新的面貌,成为教育下一代、永续利用活化的珍贵资产。一大川堂的室内空间为校史馆,涵盖三个展区:第一展区为迎宾厅,展示北科大从1912年建校迄今的重要发展历程,包括别具意义的台北工专纪念塔石块,并利用XR互动装置搭配校园模型,呈现校园地景变迁。
第二展区为常设展厅,展出学校百年来的重要文物,包括台北工业学校时期的校徽铁窗、校钟、日治时期于一大川堂使用的机械教具等。第三展区为特展厅,即日起至12月20日展出「根与路」,由文化事业发展系、化学工程与生物科技系、建筑系、互动设计系、通识教育中心共同策展。展览首先由曾任台北工业学校校长、日本建筑学者千千岩助太郎对台湾原住民建筑的系统性调查开展;台北工业学校矿冶科见证台湾煤矿业兴衰,透过USR呈现矿业劳动影像与矿场遗迹,反映能源转型对社会的影响;北科大与烟业的连结可追溯至1980年代的建教合作计划,透过长期田野调查,展览重现烟叶与农业社会的共同记忆;最终以酿造及染色技术的演变,映照台湾工业与生物科技的发展过程,体现技术的创新与文化的延续。
为庆祝北科大校史艺文园区揭幕,学校此次也特别准备了与特展同名的纪念品《根与路》,以精密陶瓷氧化铝基板为载体,将北科大校史馆重建影像,深刻烧制其上,象征历史记忆与百年传承,盼以此作品凝聚北科大对于工业教育、科技研发与文化守护的坚持,象征学校持续创新与永续发展,传承下一个百年树人的北科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