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市坚持永续水治理

台北市目前既设的两座污水处理厂皆为二级处理厂,台北市卫工处未来新规画的3座水资源再生中心均为三级处理,并计划将既有内湖厂于2027年提升为三级处理。图为内湖厂上部公园。(图/台北市卫生下水道工程处提供)

污水下水道是现代化都市重要的基础建设,如果自来水管线是都市的「动脉」,污水下水道就是「静脉」,大众活动产生的废污水,若未经妥善处理,直接排入河川,将造成严重的污染问题。因此各国皆致力于提高污水下水道接管普及率。

台北市自1972年起开始规画污水下水道,1975年开始建设污水下水道,推动至今已近50年,目前管线总长度约达2,726公里,计有6条主干管、29条次干管及分支管网、33座扬水站、4座污水抽水站、14座截流站/井、5座砾间现地处理设施。

截至2023年,污水下水道门牌用户接管普及率达82%,透过绵密而完整的下水道网络,服务北市已纳管93万户,每天需处理约100万吨污水,将污水输送至北市迪化及内湖二座污水处理厂妥善处理,另每日尚有约30万吨的超量污水,则利用大型抽水站泵送到新北市八里污水处理厂代为处理。

随着时代变迁及面临极端气候的挑战下,台北市的污水下水道系统也需不断升级及精进,为此具体提出两个施政愿景目标,第一是2030年「台北污水完全自主处理」,第二是2032年「门牌用户接管普及率达90%」。

2030年台北污水完全自主处理

现阶段八里厂实际处理量已达设计处理量约9成,双北仍持续积极推动用户接管,在可见的未来将面临污水处理量不足的困境,为此台北市超前部署,规画兴建3座新一代的水资源再生中心,除可提升处理量能外,也可达分散操作风险、优化处理水质及推动水循环再利用等目标。

提升污水处理量能

规画兴建民生、滨江及社子岛水资源再生中心;民生水资源再生中心每日设计处理量4万吨,预计2025年开始营运;滨江水资源再生中心每日设计处理量16万吨,预计2030年营运;社子岛水资源再生中心每日设计处理量3.5万吨,预计2030年营运,届时台北市污水总处理量可自每日74万吨提升至97.5万吨,补足污水处理量缺口。

台北市卫工处表示,规画兴建的民生水资源再生中心每日设计处理量4万吨,预计2025年开始营运。图为民生水资源再生中心模拟图。(图/台北市卫生下水道工程处提供)

分散操作风险

目前台北市的超量污水,需要透过管线及抽水站输送至八里厂,若八里厂或输送管线系统的任一环节发生问题,将造成北市污水无法妥善处理,而须直接排入河川,影响生态环境甚钜,因此采「分散式系统」模式,透过各厂间之相互调配支援,八里厂也可作为台北市的备援系统,确保北市污水稳定操作及安全。

优化处理水质

北市目前既设的两座污水处理厂皆为二级处理厂,未来新规画的3座水资源再生中心均为三级处理,并计划将既有内湖厂于2027年提升为三级处理,至2030年北市污水经三级处理比率将可提升至50%,处理后的放流水质更能于河川枯水期间补助河川基流量,达到友善水域环境。

推动水循环再利用

台北市目前虽水情稳定,但不代表未来不会缺水,在气候变迁影响下,全球各地皆发生旱涝加剧情形,北市后续规画新建的3座水资源再生中心,可将处理后放流水部分再制为再生水提供大众取用,并设置再生水管网及智慧取水站,改善取用便利性,提高大众取用意愿,减少自来水使用量。

2032年门牌用户接管普及率达90%

北市用户接管普及率已达82%,经分析目前尚未接管约19万余户,大部分遭遇有「施工障碍」、「缺乏施作空间」、「老旧建物」、「无接管意愿」及「其他」等困难问题,目前北市已拟定因应对策,以每年接管1万户为目标持续推动。

污水下水道系统管渠检视及延寿

污水管使用后,因污水含有各种物质及油污,会产生硫化氢等腐蚀气体,且可能受外部施工、树木窜根、道路交通长期负载的冲击,经年累月下可能发生堵塞或老化损坏;为此北市拟定分4期12年办理全市道路下污水管线的检视及延寿计划,目前已完成1条主干管约31公里、7条次干管约206公里检视,严重损坏部分皆已修缮完成。

北市工务局卫工处更领先全国,首创建立视觉化管理平台,以视觉化图表方式显示计划期程与执行成果,快速掌握工作进度,可统计各种缺失比例及进行缺失自动追踪列管,特别是开发「跟踪式地下污水管线影像」,除了可即时确认道路下方污水管影像状况,更进一步以颜色区分缺失态样,完整记录修缮成果,提高工作效率与准确性,进而提升服务品质。(台北市卫生下水道工程处广告)

台北市卫工处规画兴建的滨江水资源再生中心每日设计处理量16万吨,预计2030年营运。图为滨江水资源再生中心模拟图。(图/台北市卫生下水道工程处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