奔驰宝马奥迪电动化转型步伐提速,能否收复失地?
近年来,国内汽车市场消费升级不断提速,传统豪华品牌的增长势头却不达预期。同时国内造车新势力跑马圈地,红旗品牌加速转型,上汽智己、岚图、极氪等自主高端纯电品牌快速崛起。这些产品的强势增长,对社会民众增强品牌信心、助力消费提升都有很大意义,也成了自主品牌通过差异化竞争重塑市场格局的新机遇。
传统豪华品牌在新能源和智能化转型的步伐较慢,但在本届广州车展这个现象开始有所转变,以豪华品牌奔驰宝马奥迪为例,他们用实际行动证明智能化上的提速,车展期间也带来重磅车型并发布了智能化成果。
豪车转型新面貌
传统豪华车企电动化转型慢,一方面是因为它们体系成熟,重塑电动化转型的步伐慢,另一方面呢,是电动化转型的成本过高,特别是电池生产成本这块儿。还有就是,传统车企向新能源转型时,会损害传统燃油三大件厂商的利益,就像大众集团电动化转型时,就和他们的电气化战略集团工会发生了多次冲突。
面对新能源,豪华品牌只是象征性地推出了几款“油改电”,甚至在新能源的浪潮已经初见规模的时候,仍旧继续“油改电”。
尽管豪华品牌有着深厚技术积淀,但“油改电”燃油车的底子是改变不了的。这种在顶层设计上就先天不足的产物,再强的工程师和技术人员都弥补不过来。这种“缝缝补补”出来的东西也势必会存在一定的缺陷,比如布局电池的空间受限,从而导致续航里程普遍不高、侵占车内空间等问题。而这些不好产品体验则一定会拉低豪华品牌在消费者心中的印象。
在新四化转型方面,近期豪华车企似乎迎来觉醒,2024广州车展现场奔驰宝马奥迪中阵容强大的宝马,旗下BMW、MINI 和BMW Motorrad三大品牌齐聚羊城,主旨明确,以创新给出驾驶乐趣的时代新解。在官宣即将推出搭载V2X技术车型的同时,“最年轻的M”——国产BMW 2系四门轿跑车首发亮相。
梅赛德斯-奔驰共有29款车型亮相,其中既有全新纯电G级越野车、新款纯电EQE,也有2025年款GLC轿跑SUV。以品牌史上最大规模产品布局参展的奥迪,在带来包括全新纯电奥迪Q6(参数丨图片)L e-tron、Q6L Sportback e-tron及首款AUDI E概念车的同时,产品命名体系变更后的奥迪A5L亦同台亮相。
智能化方面,以宝马为例,其采用“车路云一体化”技术路径下的智驾方案。宝马采用“车路云一体化”技术路径,旨在打造更智能、更安全的驾驶方案哦。通过“车路云一体化”V2X技术,宝马的车辆能与周围环境实时交互,提升驾驶安全性和便捷性。比如,车辆能接入路网云基础设施,获得实时交通信息,规划最优行驶路径,避免交通堵塞。它还能无缝整合停车场和充电站信息,自动规划停车或充电路线。
宝马的V2X技术现阶段已可实现前车紧急制动预警、闯红灯预警以及十字路口横向来车碰撞预警等功能,为智能驾驶汽车再添一重安全保障。据说从2025年1月起,搭配“车路云一体化”V2X模块的全新BMW 5系就要在沈阳量产了呢,这是宝马首次推出搭载V2X技术的车型。
转型尚需努力
虽然奔驰宝马奥迪都在发力转型电动化,但是在电动化转型的道路上,传统豪华车企也开始分化。
奔驰在竞逐电动化的道路上率先踩下了“刹车”。梅赛德斯-奔驰董事会主席康林松在财报会议上指出,未来数年电动汽车的价格仍将高于内燃机汽车,电动汽车与传统内燃机汽车之间的可变成本平价“还需要很多年才能实现”。为此,集团决定将继续更新其内燃机汽车产品阵容,并决定将自身电动汽车销量占总销量50%占比目标的实现时间,由此前规划的2025年调整至2030年。
奥迪一方面继续通过高额的投入,用于纯电动汽车与数字化领域的研发,为接下来的电动化转型加速注入“猛药”;另一方面,也将根据市场状态适时改变,增强自身的抗风险能力。奥迪方面表示明年将在中国市场推出PPE平台的首款车型,此外推出PPC豪华燃油车平台的全新一代本土车型,计划全面升级在中国市场的产品阵容。
对比奥迪和奔驰,宝马的电动化转型更为积极,进度也在预期之内。宝马在2024年在中国市场提供11款纯电车型;2025年将在全球投产“新世代”车型,并在随后24个月内推出至少6款新世代车型,并且一直到2030年都会保持增长趋势。
转型力度加大,但是奔驰宝马奥迪电动化转型也将面临不小的挑战,首先是市场竞争加剧,特别是中国市场,随着蔚来、理想、问界等自主高端智能电动车品牌的快速崛起,奔驰宝马奥迪的市场份额正被不断蚕食。其次是电动化转型需要巨大的资金投入,包括研发、生产、销售等各个环节,这对企业的盈利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从奔驰宝马奥迪近期公布的财报看,它们的利润都有所下滑。
电动化转型还面临着技术难题,比如电池技术、自动驾驶技术等都需要不断突破。同时消费者对于电动车的接受程度也还在提升中,传统豪华车企需要在保持品牌调性的同时,推出符合消费者需求的电动车产品并不容易,所以传统豪华车品牌等跨国车企智能电动化转型尚需努力。
百姓评车
中国汽车市场正加速向电动化转型,跨国车企应该加大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的研发,针对中国市场的需求,进行二次开发本土化产品。如何加快和推进智能化、电动化转型,这或将是跨国车企未来能否在中国市场存活且具有竞争力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