奔腾思潮》台湾民主政治站在十字路口(赵春山)

2024年台湾总统大选结果揭晓,首次有政党连续执政3届。但香港学者分析,无论哪个政党执政,对两岸未来发展影响都不大。(本报资料照片)

受全球瞩目的台湾大选,在惊涛骇浪声中落幕。基于地缘政治的考量,CNN报导这次大选可能改变世界;至于改变了甚么?目前尚无答案,可能必须进一步观察;但可以确定的是,选举结果己造成台湾政治板块的移动。

这次选举虽有6成选民期待下架民进党,但选前多数民调就已显示,除非「蓝白合」推出一组参选,否则就会出现「三脚督」的格局,让民进党坐收渔人之利,胜选打破8年政党轮替的魔咒。

民众党的异军突起,改变了台湾传统蓝绿相争的政治生态。柯文哲曾以「为何台湾必须开创第三条路」为题投书《经济学人》,但缺乏足够的政治资源,帮助他走这条艰困的道路。柯文哲是以带有民粹主义色彩的领袖魅力,吸引了那些对现实不满的年轻人及厌恶政党恶斗的中间选民。

国民党未能挟上回地方选举胜利余威,在这次大选中有所斩获,令人遗憾但并不意外。国民党主席朱立伦虽有整合非绿阵营之意,但面对内部主战者的压力,加上当事者的各有所图,功败垂成,但属非战之罪。值得检讨的是,国民党因长期固守基本盘,而无法开拓新的票源,结果出现分裂投票的现象,即「选党不选人」。

赖清德胜选反映的是,一个团结的执政团队,面对一个分裂的在野阵营。民进党确实善于选举,加上坐拥执政优势,打起选战如虎添翼。赖清德竞选团队理解,身上背负的是蔡政府留下的执政包袱,故在内政上「避重就轻」,采取的是守势;但在涉及两岸事务时,则立刻转守为攻,藉炒作「中国介选」来施展「抹红」战术。结果令对手投鼠忌器,以至「理直气不壮」,缺乏反击之力。

身为政治学者的前泰国总理谭宁(Thanin Kraivichien)说过,发展中国家的民主化目标并非一蹴可几,必须要培养民主的政治文化和建立民主的政治结构。从这两个先决条件看,台湾距离目标还相当遥远。

以政治文化而言,台湾实施民主选举多年,但选举文化仍未步上正轨。只见选战期间,有人以族群意识制造社会分裂;有人以统独议题深化认同危机;有人以网路侧翼散布不实讯息。各式各样的「奥步」层出不穷,似乎无人在意「牛肉在哪里」。

以政治结构而言,赖清德以40.05%的得票率,成为「弱势总统」。三党不过半让「左右逢源」的民众党,有可能在立法院扮演「关键少数」的角色。如果在野党选前提出的「联合政府说」,在选后成为一张「空头支票」,则朝野政党的合纵连横,不仅影响政务推动,也影响政治稳定。

民主是可欲的,但以台湾当前的内外处境看,民主不是维护国家安全的「万灵丹」;尤其是选战过后,一「举」可以得天下,但并非一「举」就能治天下。(作者为淡江大学中国大陆研究所荣誉教授)

※以上言论不代表旺中媒体集团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