奔腾思潮》新版国防报告书有哪些调整?(揭仲)

国防报告书「远距制敌」确实能在后续若干年内,对共军武力犯台作战的主要弱点,即东南沿海后勤保障体系,造成实质的威胁,使国军「破坏敌作战节奏并迟滞其行动进程」的意图有实现的可能。图为金门「汉光39号」操演。(资料照)

最新一版的《中华民国112年国防报告书》已于9月12日公布,其中在「军事战略」与「防卫作战构想」部分,乍看之下与110年版相去不远,但若仔细比对,还是可窥见若干颇具深意的转变。

区域联防成为重层吓阻的新手段

112年版的「军事战略」,虽然字面上还是维持「防卫固守、重层吓阻」,但是在「重层吓阻」部分,却可发现相较于110年版仅强调凭借一己之力,来吓阻中共「不敢轻启战端」;112年版则在110年版既有的手段外,新增「结合区域联防」,并强调透过与美国的军事交流,强化双方的「作战互通性」,进一步形成与美国及其盟国的「区域联防机制」,试图增加对共军的吓阻效果。

新版国防报告书此一宣示,持平来说符合自110年以来,区域战略情势的变化与现况,也确实有其必要。但由于我方与美国在民国68年断交后,就不存在联合作战架构、联合作战指挥体系与联合作战计划,国军与美军之间也未曾在台湾周边,针对台澎防卫实施过任何的联合作战演习;因此,国军与美军在「作战互通性」上,远远不如美日与美韩。

国军与美军在「作战互通性」方面不足,双边也不存在《共同防御条约》,使我方在操作「区域联防机制」时,必须格外审慎,以免分寸拿捏失当,让中共误认我方与美方已明显跨越其所设定的「红线」,非透过武力扭转不可;反而导致原本想要吓阻的状况,即共军武力犯台提前发生。

在「防卫作战构想」部分,根据8月底送至立法院的113年国防部预算书所载,仍为「战力防护、联合制海、联合国土防卫」,与110年相同;而112年版国防报告书也再度重申运用「远距制敌」之方式,向外延伸打击范围,借以拓展防卫空间、增加防卫纵深。

增加对远距制敌与联合国土防卫的重视

但若仔细比较112年版与110年版关于「防卫作战构想」的叙述,还是可发现下列二点变化:

第一,112年版更重视「远距制敌」,不仅在第63页谈到如何应付共军进犯时,新增「对敌实施反制」,还列在「重层拦截」与「联合火力打击」之前。另外第71页谈到空军的任务时,相较于110年版仅强调「确保台、澎地区空域安全」,112年版则毫不避讳地指出空军除「维护领空安全」外,也要「适时执行远距制敌任务」,以「打击敌作战重心及关键节点」。

国军提升对「远距制敌」的重视,相当值得称道。因为「远距制敌」确实能在后续若干年内,对共军武力犯台作战的主要弱点,即东南沿海后勤保障体系,造成实质的威胁,使国军「破坏敌作战节奏并迟滞其行动进程」的意图有实现的可能。同时,「远距制敌」也能对共军日后「联合登岛作战」转型成功后,所可能造成的威胁进行因应。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第64页谈到对共军实施远距、先制打击的时机时,仅提及「俟敌进犯征候明确」,即可对共军「犯台部队作战集结能量及关键节点」发动「先制打击」,未强调需在共军已对我发动攻击后才实施;其中是否有深意,目前还不得而知。相形之下,110年版仅说明「远距打击」在防卫作战中如何运用,并未触及「先制打击」的发动时机。

第二,凸显「联合国土防卫」作战在「重层吓阻」中的重要性。国防部在112年版中,以独立的三段文字,对「联合国土防卫」进行阐述,明显是想在原本以「中国大陆-台湾海峡海空域-滨海-滩岸」为杀伤区,所设计之多层次打击火力的基础上,再增加由「滩岸-岸际-纵深地带及城镇-浅山城镇」所构成、另一个向台湾本岛内陆延伸的多层次防御地带,以进一步扩大防卫纵深,来提升持续作战能力,不让共军达到于短期内占领全台湾的目标。

对共军战力整备的评估更全面

除「军事战略」与「防卫作战构想」外,112年版国防报告书也汲取俄乌战争的教训,格外强调「分散化指管」的重要性。不仅在「军事战略」章节的开头就强调藉「去中心化指管」,来提升韧性;更在「建军规划」的章节中,将「分散式指管」单独列出,与「不对称作战」共同作为建军二大指导原则,这部分值得肯定。

另外,在「中共军事战力整备」部分,112年版除行之有年的陆军、海军、空军、火箭军与战略支援部队外,另新增关于联勤保障部队、国防动员及联合作战指导等方面的叙述,使得对共军战力的评析更具完整性,堪称明显的进步。

(作者为中华战略前瞻协会研究员、国家政策研究基金会副研究员)

※以上言论不代表旺中媒体集团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