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马威中国张浩炜:全球贸易格局的变更仍在延续

本报记者 郝亚娟 张荣旺 上海 北京报道

当前,出海已经成为不少中国企业的主要战略方向。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了“加强标准引领和质量支撑,打造更多有国际影响力的品牌”的任务目标。中央和地方政府纷纷出台助力企业出海的政策。

如何看待企业“出海潮”?企业出海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是什么?近日,在毕马威董事会智领峰会期间,《中国经营报》记者专访了毕马威中国供应链与国际贸易主管合伙人张浩炜。

他指出:“由于全球贸易规则的差异,很多中国企业出海之后往往不能达到其预想的商业目的。原产地规则、出口管制与制裁、系统化数据管理,这三个要素是企业在出海过程中容易忽视的。”

全球贸易格局发生变化

《中国经营报》:这股企业出海热潮的背景是什么?

张浩炜:由于近些年全球贸易格局的变化及地缘政治的影响,世界各国出于对本国生产企业的保护,以及拉近邻近国家的关系,纷纷实施了多种不同的贸易壁垒措施,以及仅限于单个或少数国家的贸易协定。尤以欧美两个世界最大的消费国分别发起多个反倾销和反补贴和贸易调查,并主动修改自身参与的贸易协定规则。

对于中国企业而言,贸易规则的变化直接导致原产自中国的货物将面临高额的关税成本,相较其他国家的竞争者,弱化了成本优势。长远来看,全球贸易格局的变更仍在延续,对于未来的不确定性,也将间接地影响中国企业未来的商业战略。

《中国经营报》:企业出海有哪几种方式?

张浩炜:根据我们的观察,中国企业出海的目的与预期会随着全球商业环境有所变化。从最初的建立海外销售网络以开拓海外市场增加营收,到建立全球布局优化全球运营、提升客户响应速度和降低整体税负,再到近期为降低产品成本和供应链持续性的多支点生产基地,逐步发展而来,出海的中国企业虽然出于不同的商业目的,但其出海的基本路径基本一致。

规则不统一和运营复杂

《中国经营报》:企业出海需要注意哪些问题?

张浩炜:中国企业在过往出海过程中较为容易忽视的关键要素包括:

一是原产地规则。世界贸易组织和世界海关组织虽然协调并统筹了各国的海关编码和估价制度,但是原产地规则并未全球统一。成员方可基于世界贸易组织的原产地规则框架制定本国或地区的原产地规则,也可基于自身要求制定独立的原产地规则。在此基础之上,对于单一货物在现行的国际贸易规则下,如涉及跨境的流动,在进出口上可能被认定为不同的原产国。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导致很多出海的中国企业,虽然能获得生产基地所在国发布的本国原产地认定或原产地证书,但在进口国却被认定为另一个国家,甚至由于其核心原材料或零部件均来自中国,因此被认定原产国为中国,导致高额的关税成本。

二是出口管制与制裁。出口管制与制裁是近些年部分国家为维护世界秩序或本国国家安全,出台了一系列的限制措施。出口管制与制裁虽然管辖范围存在差异,但究其根本还是在于对特定物项、特定交易实体或最终用途方、特定最终用途、特定目的地的约束。由于中国开放的营商环境,中国企业往往在出海过程中没有对此方面建立有效的管控措施,通常在被境外监管机构发现时,处于较为被动的局面。

三是系统化数据管理。伴随国际运营的复杂化,对于中国总部的管理以及全球子公司之间的协同提出了巨大的挑战。财务、关务、生产、物流、合规管理等多个不同的数据模块,过往的一些司空见惯的操作,如手工制单、口头传授等,已经不能适应当下的出海需求,容易导致内部商业单证管理紊乱的局面,甚至操作人员人工失误影响向监管机构申报数据的规范性和准确性。

不仅如此,由于缺乏对境外当地法律法规的了解,许多中国出海企业在境外子(分)公司的系统逻辑中,未作出对应的优化与验证,在监管机构进行问询或调查时无法提供与商业实质相对应的单证。

我们也是希望借此次董事会智领峰会的机会将我们过去服务出海中国企业的经验为正在出海或计划出海的企业敲一敲警钟。

(编辑:朱紫云 审核:夏欣 校对:张国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