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小龙虾还鲜美的蛙肉 误食却能致死!
据台湾“中央社”报道,台湾花莲县丰滨乡日前有民众食物中毒,造成1死5伤。台湾花莲县卫生局人员称,经过卫生局相关工作人员采样鉴定,确认6人是因为误食盘古蟾蜍而中毒。
花莲丰滨乡有6位民众,本月在一次家庭聚餐中,误将“盘古蟾蜍”当作青蛙食用。据花莲县丰滨乡居民透露,事发当天,当事人一家五口人在家聚餐,有一个客人前来当事人家中一起参与聚餐。客人带来自备食材要加菜。当事人以为该客人带来的食材是一般常吃的青蛙,便直接料理食用,没想到会发生聚餐人员集体食物中毒。经过食品药物管理署物种鉴定结果,确认中毒民众所停用的食材为盘古蟾蜍,并检出食材中含有致命蟾蜍毒色胺成分。
这6位民众在吃光聚餐中的盘古蟾蜍后1至4小时,陆续发生恶心、呕吐及四肢麻痹等食物中毒症状。6位中毒民众中其中1人,在中毒事件当日下午1时许,便出现恶心、呕吐及四肢麻痹等中毒症状,到院前不幸不治身亡。参与聚餐的另外的5人,因为食用盘古蟾蜍的量不多,出现中毒症状后,被送到医院治疗后,现在已经身体康复已无大碍,各自自行回家。
花莲县卫生局长祥指出,台常见的蟾蜍包括盘古蟾蜍及黑眶蟾蜍,蟾蜍毒素属于一种强心配糖体,它主要通过耳后腺体分泌毒液。蟾蜍毒液具心脏毒性,常存于卵、皮肤及腮腺,误食会引发心律不整等症状,食用过量可能会导致食用人死亡,需特别小心。盘古蟾蜍多生长在台湾地区的山区与靠近山区的丘陵地,是岛内体型最大的无尾目动物,身长在5到20厘米之间,大多数约6到11厘米,体色依环境而异。
有中毒风险的蟾蜍 是餐桌上的常见料理?
因肉质细嫩香滑、肉味香浓,据说能清热解毒、美容养颜蟾蜍(粤语读法为蠄蚷)深受不少广东人的欢迎。乳香、美极、酥炸、椒盐、火锅……现在在广佛部分食肆市场,蟾蜍是不少人爱吃的菜品。
蟾蜍虽美味,但如果处理不当,毒性真的能让人把一条命搭进去!据专家介绍,蟾蜍的背部及四肢都有突起的绿豆大小的颗粒装包块,这是田鸡外表没有的,蟾蜍体内多数毒汁也存于此。剖杀蟾蜍时,必须用专业刀法去掉蟾蜍毒腺,一旦不慎割破毒腺就会造成中毒,对人体心脏、消化道及中枢神经产生严重损害。一旦中毒便会头晕、恶心、呕吐、腹痛腹泻,严重者还会导致昏迷,呼吸、循环衰竭而死亡。大部分蟾蜍菜式烹饪制作,只是去除了蟾蜍耳下腺、皮肤腺等部位的剧毒,而其毒性物质还存在于肌肉、肝脏和卵巢,这些部位尤其是肌肉中的毒性物质则无法去除。
在临床上,蟾蜍中毒致人死亡的并不多见,但要引起重视。蟾蜍中毒的临床表现潜伏期为0.5至1小时,主要症状为头晕、出汗、口唇及四肢麻木、恶心呕吐、腹痛腹泻、休克、胸闷、心悸等,严重的可能导致呼吸和循环衰竭。蟾毒如果误入眼睛内,还可引起眼睛红肿甚至失明。为防止意外中毒,尽量不吃可疑蛙肉。不要在野外捕捉、挑逗、玩耍甚至捕食蟾蜍。
盘点那些有剧毒的“人间美味”
河豚鱼
河鲀肌肉洁白如霜,肉味腴美,鲜嫩可口,含蛋白质甚高,营养丰富。亚洲的日本、朝鲜及中国均极喜爱吃河鲀;凡品尝过的人都赞美道:“不吃河鲀,不知鱼味。”食用河鲀肉,除品尝其鲜美外,还有降低血压,治腰腿酸软,恢复精力等功能。
但其含有河豚毒素,食用后易因中毒而导致神经麻痹,进而发生头晕、呕吐、口唇及手指麻木、全身无力等症状,严重者可能会因心跳、呼吸停止而危及生命。河豚毒素潜伏期一般为0.5~3小时,目前尚无特效的解毒药和治疗方法。
织纹螺
食用织纹螺的多是东南沿海地区,在福建莆田民间甚至还流传着吃螺过节的习俗。据说,福建省沿海居民一直都很喜欢炒织纹螺这种小海味,特别是莆田,家乡人都认为它是下酒的好菜,尤其在端午节前后都爱食用织纹螺。炒熟的麦螺颜色层次分明,外形小巧,螺口白色圆润,较易吸吮,吃起来肉质嫩滑,略带筋道,丝丝鲜香,回味无穷。
织纹螺,俗称海丝螺、海狮螺、麦螺或白螺等。织纹螺含有河豚毒素,每年春夏季毒性更大,食用后可产生头晕、呕吐、口唇及手指麻木等中毒症状,潜伏期最短为5分钟,最长为4个小时。
铜铸蟹
铜铸蟹,又称铜铸熟若蟹,头胸甲壳呈横卵圆形,背部隆起分区明显,表面光滑。全身表面呈青绿至紫褐色,其间有白色,褐色与青橙色的不规则花纹,形成特殊的斑驳色彩。甲长约5公分、宽约10公分。可能含有麻痹性生物毒素,中毒病人表现为口唇、手脚发麻,步态不稳等症状。
圆尾鲎
圆尾鲎(“hou”第四音),也称马蹄蟹或蝎鲎,平均体长30厘米左右,体重平均0.5公斤,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2012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不可食用。
圆尾鲎成体及幼体的卵、肌肉、黄色结缔组织均富积有毒素,误食后会出现头晕、胸闷、口周麻木、四肢无力等中毒症状,甚至会导致呼吸肌麻痹而危及生命,应马上送医院救治,但目前针对圆尾鲎的毒素仍无药可治,只能通过催吐、洗胃、血液灌输等方式救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