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教出混蛋:孩子欺負別人怎麼辦?美國研究數據談霸凌與教育

2014年研究指出,美国约有三分之一学生曾做出传统定义的霸凌行为。图为美国影集《少年谢尔顿》当中的霸凌桥段。 图/CBS

▌本文为《别教出混蛋!终结霸凌、自私、厌女者:孩子犯错怎么教?科学大数据当你的教养神队友》(游击,2024)书摘

2019年,非营利组织儿童心理研究所(Child Mind Institute)在纽约曼哈顿公园大道(Park Avenue)上的一个豪华空间举办了一场慈善募款午宴,现场的小组座谈会是由演员兼作家艾莉.温特沃斯(Ali Wentworth)主持,台下则有数百位穿着体面的慈善家在啜饮着冰凉的茶饮。温特沃斯一边介绍座谈会的主题「养育出更善良的孩子」,一边说道:「社会现在弥漫着一股恶意与腐败的气息,我有点担心我们的孩子正逐渐丧失同情心、同理心,还有善良的心。」

台上两位与谈人分别是儿童节目《妙妙狗》(Blue’s Clues)和《小老虎丹尼尔》(Daniel Tiger’s Neighborhood)的创作者兼执行制作人安琪拉.桑托米罗(Angela Santomero),以及时任儿童心理研究所焦虑症研究中心(Anxiety Disorders Center)资深主任的心理学家瑞秋.布斯曼(Rachel Busman)。

在一小时的座谈会上,这三位女性花了大部分时间在探讨养成善良性格的育儿妙招,而台下的观众则连连点头认同。接着,在送上甜点时,温特沃斯表示开放观众提问。与会者提出的问题之中,每五题就有四题紧扣着霸凌议题。一位妈妈提问:「如果其他小朋友对我的孩子不友善,我该怎么办?」「该怎么跟孩子讨论别人不够善良的现象?」这个问题来自另一位妈妈。接着还有人问:「如果我儿子遭遇了霸凌,我该找霸凌者的家长谈谈吗?如果联络上了,又该说些什么呢?」

听到这些问题时的我相当震惊,毕竟这场座谈本来应该是要讨论家长如何养育出更善良的孩子,但现场的家长却都着重于别人的孩子不善良的话该怎么办。坐我隔壁一位任职于儿童心理研究所的小姐,也注意到了这个现象。在第四个人发问之后,我们交换了一下眼神,她悄声对我说:「怎么大家都假设不是自己的孩子霸凌别人呢?」

我回家之后翻阅了相关研究,才明白我观察到的情况正巧说明了一个普遍现象。家长通常会担心孩子遭到霸凌。2017年某项全美调查发现,美国家长将被人霸凌评为孩子的最大健康隐忧,严重程度甚至超过药物滥用和网路安全,却又离谱地低估了自家孩子霸凌他人的可能性。

新罕布夏大学(University of New Hampshire)研究人员对家长和孩子进行调查,发现有百分之三十一的五年级生承认自己会嘲弄或针对他人,但其中却只有百分之十一认为自家孩子曾有过类似行为。尤其是霸凌者的家长,都不太会怀疑这其中有什么问题。研究人员在访谈承认曾找同侪麻烦的学生时,发现仅有百分之二的家长知晓孩子的霸凌行为。换句话说,霸凌者的家长最不认为自己孩子的性格恶劣。

我懂啦,我也不想抱有自家孩子会霸凌别人的这种想法。毕竟大家都会觉得 #我家孩子很乖 的,对吧?但是美国霸凌事件统计数据显示,我们大家都需要睁大眼睛认清现实。2014年曾有一份报告,针对80个研究进行统合分析,预估约有三分之一的12至18岁青少年会有传统霸凌行为(定义:蓄意且一再地伤害无力保护自己的他人),而有将近六分之一的青少年会透过数位装置对他人网路霸凌。

2004年好莱坞校园电影《辣妹过招》(Mean Girls)改编自《女王蜂与跟屁虫》,描绘高中女学生之间拉拢小团体、猜忌争斗、排挤或霸凌次文化者的现象。 图/报系资料图库

比例听起来很高吗?不妨思考一下孩子可能采用的霸凌手段根本不计其数。育儿领域的教育学家萝瑟琳.魏斯曼(Rosalind Wiseman)在著作《女王蜂与跟屁虫》(Queen Bees and Wannabes,译注1)中写道:「我们与孩子谈论霸凌的方式通常是不切实际的,因为多数专家都把事情想成其中一方邪恶到极点,而另一方完全天真无辜。」

事实上,孩子有可能经常霸凌别人、偶尔霸凌别人,也可能是有时霸凌别人、有时被霸凌。有人从不主动霸凌他人,却会在别人作恶时跟着讪笑。换句话说,霸凌是一个连续的光谱,孩子参与的程度和在其中扮演的角色可能每天都不一样。

当然,霸凌行为并不是什么新鲜现象,《简爱》之类几百年前出版的书籍中就曾提及。(我是没那么老啦,但小学时因眼镜厚厚的镜片而被叫「四眼田鸡」的场景依然历历在目。)可是在过去20年,霸凌议题逐渐受到大众重视,有一部分是因为1999年4月20日的事件,当时有两个青少年在科罗拉多州哥伦拜恩高中(Columbine High School)的学生餐厅内开枪。尽管这两名青少年看起来并不像是在回应霸凌,那场骇人的枪击事件却引起了外界对美国青少年心理健康的热烈关注,一夕之间大家都开始讨论霸凌有多么普遍与严重。

然而,即使霸凌近年已经成为众所瞩目的议题,我们也都认为霸凌是浅显易懂的概念,但研究显示,许多霸凌者根本不晓得自己的行为会伤害别人。这些孩子不见得明白这样的行为会影响到他人,有时会认为大家都觉得很好玩。这也意味着,家长与孩子讨论霸凌的方式,有助于弭平这类重大认知落差,并避免孩子不小心伤到他人。

1999年4月20日,美国科伦拜高中校园枪击案,逃出现场的学生惊恐痛哭。 图/美联社

▌霸凌行为的长期影响

如果你认为霸凌是成长过程中无伤大雅的必经之路,而且「小男生就是这样」,所以孩子应该学会不去计较……请三思。遭受霸凌可能带来无法想像的创伤,甚至提高日后忧郁、焦虑、自残的风险。2011年某研究团队请年轻的LGBT成人接受调查,发现国高中时期常被霸凌的人,试图自杀至少一次的机率比其他受试者高出5倍以上。

最近,我的朋友洛芮(Lori)跟我分享了她中小学时饱受霸凌的经历,当时她不仅被辱骂、吐口水,还被痛殴。「几乎都是发生在校车上。欺负我的都是一些受欢迎的人物,会怂恿其他人围攻我。感觉霸凌我成了加入那个酷小孩小圈圈的捷径。」她说。洛芮向老师和爸妈等大人透露这件事后,他们却置之不理,还说她小题大作。她说:「现在回想起来,那应该就是所谓煤气灯效应(gaslighting)的情感操纵手法吧,只是当时还不流行这个词汇。那时的我觉得自己是全世界最丑、最不讨喜的人,是我活该。」

经历了这些事情的洛芮如今已经四十四岁,而且是一位成功的公关经理,但她说被霸凌的经历对她的人生带来了悲惨的影响:「一直到最近,我才意识到当时被霸凌、不被支持的感觉,到现在仍旧深深影响着已经成年的我;我的自尊心、自信心,依然遗留在对我恶劣至极的那些人身上。」

另一个朋友克莱儿(Claire)告诉我,她曾被霸凌到觉得自己天生讨人厌。那些人到处散播关于她的谣言、在学校餐厅里朝她丢食物、把卫生棉甩到她的脸上。克莱儿透露,当时一种自我厌恶的恶性循环就此形成,「我这辈子都在努力摆脱它所带来的阴霾澈底。即使到了现在,我都还是要格外留意,才能避免用那种心态看待事物。」

这些故事真是令人绝望,不过也有些值得思考的正向切入点。霸凌常见于校园,因此常被定调成校园议题。不过家长也扮演着重要角色。研究指出,家庭环境、家长与子女谈论霸凌和愤怒的方式,都可能影响孩子是否会对其他人做出具攻击性的行为。我们也可以教导孩子该用什么方式回应霸凌行为,或许能杜绝日后再次发生。

《黑暗荣耀》剧照。剧中围绕女主角遭高中同学严重霸凌,成年后展开复仇的情节。 图/Netflix

图/游击文化

《别教出混蛋!终结霸凌、自私、厌女者:孩子犯错怎么教?科学大数据当你的教养神队友》

作者:梅琳达.温纳.莫尔(Melinda Wenner Moyer)

译者:黄逸涵

出版社:游击文化

出版日期:2024/04/1

内容简介:美国《科学人》得奖记者用大量科学证据说话,教你如何避免把孩子养成混蛋屁孩。从「研究案例、问题症结、科学数据、妙招建议」四大方向全面解析;「霸凌、性别、说谎、抗压……」十一个重要教育议题;培养孩子成为善良、有同情心的大人。让霸凌、歧视等负面行为到此为止;让下一代用诚实、自信、同理心,打造更美好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