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让大法官成为蔡英文的守护者
(图/本报系资料照)
今年9月底,最后一批由马政府提名的4位司法院大法官任期将届满卸任。依据宪法增修条文规定,大法官由总统提名,经立法院同意任命,蔡英文总统可再提名4位新任大法官补全缺额。总统府3月初已启动大法官提名作业程序,成立大法官提名审荐小组,预计立法院5月会期结束前提出新任大法官候选人名单。
相较于以往大法官提名,通常系于名单公布后才会受到社会关注,此次名单还未出炉,却已引发热议。外界忧心蔡总统一旦补齐4位大法官后,未来司法院15位大法官将全数由蔡英文任命,这将使得原本已向蔡政府倾斜的释宪党政化倾向更加鲜明。
虽有民间团体和在野党呼吁蔡总统应礼让此次大法官提名权或是不行使提名权,但这是蔡英文任期最后一次,也是最重要的司法人事任命权,怎会拱手让人?
明年总统和立院大选胜负难料,民进党执政权和国会多数优势难保不会发生变数,但已握在掌心的司法权不会因政党轮替而受影响。因此,就算2024年蔡英文卸任,或台湾再度政党轮替,除了司法院院长和副院长不受任期保障外,蔡英文提名的大法官们仍可做至任期届满,继续主导释宪案和总统副总统弹劾案。蔡英文和民进党的政治余威,仍能透过国家最高司法机构间接影响政府运作。
大法官提名若真暗藏政治算计,那么这次提名案更应谨慎为之,否则不当提名,将促使台湾民主法治加速崩坏。
大法官组成宪法法庭,主要审理像是法律违宪审查、机关争议、地方自治争议、政党违宪审查和总统副总统弹劾案等宪法诉讼案件。这些案件常涉及高度政治化、极具争议性的问题,故大法官所做宪法判决,影响人民权益、社会公益和法治正义既广且深,有别于一般法院判决仅拘束个案且社会影响有限。
基于宪法的政治性,审理宪法争议事件的宪法法庭,自然不会只是单纯的法院,它有左右政治的强大影响力,是政治舞台的一员。作为国家重要的权力机构,宪法法庭的成员结构,自然不能排除于国民主权原则和多元民主价值之外,须能反映民间社会多元的政治意见,使具有民主正当性和代表性。
实施代议民主制的国家,民主政治的核心就是政党政治,政党参与和聚集人民政治意见的形成,是最能代表人民不同的政治信念和兴趣的组织团体,故在大法官的选任制度上,若能引入国会政党比例制的提名分配思考,或可改变大法官同属某一党派的不良印象。
以德国为例,联邦宪法法院法官的提名选举,即是根据特殊的政党比例公式选出。德国众议院的党团可提出一份提名名单,但名额分配则依各党团于议会席次多寡协商出提名比例规则。自2018年以来,德国众议院采行的提名比例公式是「3-3-1-1」。依此,联邦宪法法院的两个法庭,每个法庭各有8位法官,分别由基民盟/基社盟组成的联盟提名3位、社民党提名3位、绿党提名1位和自民党提名1位。此等组成设计,可确保联邦宪法法院能顾及不同政治观点,展现宪法法院的民主多元和中立性。
台湾4位大法官提名在即,他们的专业、声望和民意代表性,将成为社会关注焦点。台湾司法向以德国为师,寄望大法官提名审荐小组能借镜德国,提名能代表在野民意的大法官们,维持必要的关键少数,以平衡目前严重向执政党倾斜的宪法法庭结构,挽回人民对司法剩余不多的信心,让大法官成为宪法和全民的守护者,而非蔡英文的守护者。
(作者为国立清华大学通识教育中心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