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士毕业后,去双非院校任职 2 年,竟治好了我的「抑郁症」.....

毕业季的博士们,几家欢喜几家愁。

这届博士要面对是就业形势的加速内卷、社会压力的急剧增加。大多数博士 30 岁左右毕业,所谓三十而立,难免也要承载着家庭与社会的各种期待。

那么,面临就业与择业的人生分岔口,大家会遇到什么样的困境与迷茫?做出什么样的选择?

学霸君「对话」了身边的四位博士,希望他们的真实经历能够鼓励和启迪身在迷茫中的你。

青椒的压力,无处不在

男,32 岁博士毕业,坐标:西安

图源:图虫创意

小 A 博士毕业时, 32 岁的年纪在内卷浪潮下并不占优势,在高校林立的西安求职更是地狱级难度,部分高校招聘明确要求博士必须 32 周岁以下。

投了 N 多份简历后,小 A 抓住年龄节点进入高校。

原以为读博期间的实验室高压得令人窒息,导师 push 到极点,直到面对高校的非升即走,才知道学生是最好当的,单位有一百种方法制约社会人。

科研基金申请时间不等人,35 岁是个大坎,小 A 只有 3 年的时间。入职后,无休止的考核、行政任务、授课任务需要与科研平衡协调。

担任本科生班主任后每周到学生公寓值班,处理其学业与心理问题,让小 A 一度怀疑人生。

每月到手的工资让小 A 觉得付出与回报严重不成正比,一笔安家费分批次发,小 A 希望下一个生日前能实现买房的梦。

好在小 A 会自我安慰,与那位延期两年、深陷抑郁的大师兄相比,自己很幸运地拥有健康。

与奔向行政编制的博士同学相比,能继续做感兴趣的科研,精神更充实,时间更自由。

这或许就是 30 岁的魔力,让人一瞬间从学校到社会变得成熟,此时不搏何时搏,青椒的压力无处不在,但将压力转化为动力后,未尝不是新的人生涅槃。对于未来,小 D 虽然有点疲累,但信心满满!

如果人生有第二次选择,或许会慢一点

女,30 岁博士毕业,坐标:武汉

图源:图虫创意

在孩子即将进入幼儿园前,小 B 博士毕业了。回想这四年的读博时光,似乎度过漫长的十年。

读博期间她完成世俗意义上的两件大事,结婚与生子,毕业后将奔赴下一站,开启博士后工作生涯。

旁人眼里,小 B 是爱情与事业双丰收的代表,只有她知道这一路的颠簸与眼泪。

平心而论,导师对小 B 有一定的照顾,然而科研面前无性别。

小 B 孕晚期仍坚持在实验室奋战,大把掉落的头发,明显感觉迟缓的记忆力,课题无穷无尽的压力,夜晚不得不擦去黏人的幼儿的泪水、依然去实验室工作。

实验室太忙的那段时间,孩子都不认她了。孩子生病时和婆婆轮流守在医院,挤压工作时间照顾孩子,迷茫伴随着辛苦。桩桩件件,回想起来渗透着艰辛。

或许最好的消息是,与同龄未婚未育的女性科研人员相比,招聘单位不再心存疑虑地询问小 B 是否结婚生子。面对高校的非升即走,她会更加从容,在未来几年里有充足的时间与精力奋斗。

但是,小 B 时常在想,女性科研人员的婚育困境应该被人们看见,仅靠个人努力去打破是不够的,需要家庭与社会的共同支持。

如果人生有第二次选择,她会选择慢一点。

她想现身说法,告诉女儿披荆斩棘地做自己,即使途中会面临无数意想不到的困难,也希望未来能够有更温情、更人性化的环境,去支持鼓励所有想要在科研领域深耕的女性们。

当下,30 岁的小 B 很满意,人生从无限制,以往充满挑战的经历全部化成前行的火把,促使她更加投入地开启科研新征程!

短暂地逃离内卷,人生有得有失

男,31 岁博士毕业,坐标:青岛

图源:图虫创意

小 C 博士毕业后,选择去杭州进行博士后研究工作,以期为未来进入高校工作增砖添瓦。

然而,看着近乎疯狂投入科研、不到四十岁已半头白发的合作导师,吃饭永远不在点上,周末从未有休息的概念。

小 C 大为震撼,不明白为何会有人能为了科研放弃一切。

几个月里,小 C 血糖与尿酸飙升,身形急剧膨胀,考虑到个人健康着想,小 C 选择退站,回到青岛重新做博后。

可是天不遂人愿,小 C 依然不适应这种高强度工作状态,最终选择跟随心灵,离开了所谓的稳定生活。

历经两次博士后退站,选择去工业界。

小 C 的两次退站经历成为实验室传奇,被师弟师妹们誉为反内卷模板。

虽说博士生导师对自己博后两次退站颇有微词,但是身体健康得到了保证。

同时去公司上班,不菲的收入很好地缓解了个人经济压力,目前正在小 C 筹备买房买车事宜,想要尽快解决单身问题。

当然,仅靠小 C 个人能力还不够,需要家人一部分支持。

对于小 C 而言,30 岁开启了人生新计划。

从前只想一心进入高校工作,现在看来短暂地逃离内卷,前往工业界也很香,学会放弃才能获得更多!

未来会怎么样,小 C 不打算多想,人生有得有失才是常态,毕竟人活一世,健康快乐最重要。

换个赛道奔跑,未来更加美好

女,29 岁博士毕业,坐标:苏州

图源:图虫创意

小 D 博士毕业时,她婉拒了导师抛来的橄榄枝。

作为实验室里表现优异、科研成果突出的学生,她原本有更多的机会,却不再打算留在那个飞速节奏的超一线城市挣扎生活。

博士生涯让小 D 提前感受到人生的悲欢离合与生离死别。

读博期间,小 D 经历了异地恋人分手、至亲去世,在无数个黑暗的夜晚,她反复问自己读博究竟是为了什么,这么多年的时光里太多人远离自己的人生。

即使是科研领域披荆斩棘的女博士,也依然是有着喜怒哀乐的普通女生。反复地咀嚼痛苦、巨大创伤的刺激与高强度的科研压力,让小 D 罹患中度抑郁。

幸而,她选择勇敢面对生活,努力地自我拯救,将自己从抑郁的泥潭中拉出来。

29 岁博士毕业那年,小 D 外出求学多年,学有所成,选择回到家乡成为大学老师,珍惜与家人的相处时光。

到了新环境从学生变成老师,身份的转变伴随着思想的转变。小 D 变得柔软,以往生活里只有工作,如今生活里多了更多可能性,抑郁症病情逐渐稳定,原来没有病痛的日子是多么美好!

对于小 D 而言,目前的生活她比较满意,她所在的高校科研任务不算繁重,教学任务更多。在日常教书育人、带着学生参加各种竞赛过程中,小 D 转换赛道,走出了属于自己的道路,未来一定会很美好!

古语有言三十而立,三十岁左右毕业的博士们过五关斩六将之后,也迎来了多样化的人生选择。

可以选择去大城市拼搏,可以回到小城市过安稳的生活,可以选择在科研领域继续耕耘,可以换个赛道奔跑,可以去工业界一展所学,只要自己觉得值得,愿意为之付出,就是不错的选择。

科研人在大家眼里或许稍微落后了社会时钟,但是,人生不是百米赛跑,是长线马拉松。大家凭借对科研的热爱,经历了读博岁月洗礼,有泪水、有欢笑、有酸甜苦辣,但从来没有放弃!

或许未来会遇到困难,会面临各种难以平衡的问题,或许未来会质疑自己的人生选择。

然而,不管何时何地,要永远记得当年拼搏努力的自己,从脚下出发,勇敢地做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