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的AI之路
利用网络直播的形式,带领观众「云」逛沈阳故宫博物馆。图╱新华社
藏品数位化并朝向文创转型,是近年全球博物馆发展的趋势。2020年,突如其来的疫情加速了博物馆数位进程,而北京故宫更是搭上5G进程,透过AR、VR技术与游客互动,丰富博物馆导览体验。
一场疫情打乱了世界的所有节奏。在「防疫新常态」下,也加速博物馆的数位化进程,网路看展逐渐从辅助方式转变为常态化活动,「云端」也逐渐成为博物馆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主战场。
大陆数位转型最早也最成功的代表,非北京故宫莫属。回顾北京故宫历史,从明成祖永乐四年(1406年)开始建设,到永乐十八年(1420年)建成,到2020年正好整整600年。这600年间,风雨飘摇,故宫巍然不动,到如今赶上了人工智慧这波大潮。
北京故宫在前任院长单霁翔主导下,透过科技数位方式实现文化传播,甚至加速文创转型。如今北京故宫成了名副其实的「网红」,不仅在媒体平台拥有数千万粉丝,还通过成功的行销,成为了顶级文化符号。
单霁翔日前出席「2020世界人工智慧大会」,向与会者分享北京故宫的数位之旅。从2013年起,陆续上线故宫专属App,至今共已推出十款App,包括「皇帝的一天」、「紫禁城祥瑞」、「每日故宫」等。此外,北京故宫还利用AI技术,可展示全面修复后的文物,让游客得以见到更加完整的故宫。
以2015年12月22日推出的「端门数位博物馆」服务来说,北京故宫通过采集高精度文物资料,结合学术考证,把文物和历史文化再现于数位世界中。而「端门」所指正是过去紫禁城的正门。
体验临摹、虚拟多宝阁
单霁翔解释,譬如游客可以调用一幅书法,还可以进行临摹,临摹之后还可以让系统打分。另外一个数位展馆为「数位多宝阁」,共精选12大类、160多件故宫典藏器物,利用高精度的3D模型,构建一个虚拟的「多宝阁」,让观众犹如亲见文物。
2020年,文化展览服务虽受疫情影响,但受惠于大陆正式进入商用5G时代,虚拟实境(AR)、扩增实境(VR)、全景制作、5G直播等技术应用更加多元,亦推升「云端博物馆」发展。
北京故宫7月中旬新推出「数位故宫」App,「韩熙载夜宴图」透过超高解析度扫描,画质可放大到原画的40倍,观众可以在4K画面中观赏所有细节。此外还有「韩熙载夜宴图」的VR互动展示,观众可寻着画中的蛛丝马迹,走进故宫名画世界。
提升文化遗产保护力
另一方面,人工智慧除了在数位馆藏展示应用,亦可用于文化遗产的保护。包含展厅温湿度、城墙沉降的监测、白蚁的监测、古建筑病害的监测、观众流量的监测等,另针对自然环境对文物的影响,亦可透过科技技术达到保护文物之效。
以暴露在室外的文物敦煌壁画、秦始皇陵兵马俑来说,常常面临着被风化、雨蚀等危险。针对这类文物的保护难题,天津大学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资讯技术研究中心的张加万团队,透过人工智慧技术,研发出以「文物本体与风险源关联模型」为核心的预防性保护技术。该团队与敦煌研究院合作,对11个敦煌莫高窟洞窟、47个监测点,进行了持续性的壁画和彩塑文物本体年度监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