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良资产处置加快、地方化债力度加大 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力度未减
12月13日,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的最新金融数据显示,初步统计,2024年前11个月社会融资规模增量累计为29.4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少4.24万亿元。不过,11月份,社会融资规模存量405.60万亿元,同比增长7.8%,同经济增长和价格水平预期目标基本匹配。
权威人士指出,11月金融数据受不良资产处置、地方债务化解的影响较大。但不良资产处置加快、地方化债力度加大,对金融总量数据存在持续影响,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力度没有减弱。
不良资产处置加快,有利于提升金融体系稳健性
“不良贷款核减加快,长期看有利于提升金融体系稳健性。”有权威专家解读称,金融机构改革化险有序推进,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处置按下“加速键”。
银行业信贷资产登记流转中心披露的数据显示,三季度以来挂牌转让的不良贷款未偿本息及项目数均较上年同期显著增加。贷款核减会导致当月各项贷款余额存量减少,进而影响未来12个月金融总量数据的同比增速。另据市场机构测算,11月全国金融机构改革化险处置不良资产规模近5000亿元。
市场专家普遍认为,从长远看,不良贷款处置有助于金融机构化解存量风险隐患,为后续稳健经营奠定良好基础,也会促进区域金融稳定,改善地方金融生态,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质效。不良贷款核销只是银行账务处理,银行与企业之间的借贷关系并没有改变,不直接影响实体经济的经营活动。11月也有部分不良贷款是通过打包转让出售,实现不良资产整体出表,此部分不计入社会融资规模,对社会融资规模增速会有一定影响,但同样不影响实体经济的融资关系。
地方化债力度加大,有助于优化银行资产结构
地方化债力度加大,短期地方政府可能加速置换债务,影响信贷存量。
近期中央出台化债组合拳,新增6万亿元地方政府再融资专项债额度,并从2024年起连续五年,每年从新增地方政府专项债券中安排8000亿元,用于置换隐性债务。
据了解,财政部已将新增地方债务限额下达各地,部分省份已经启动发行工作。目前全国地方政府再融资专项债券发行合计金额已基本达到全年计划发行额度。有市场机构调研,融资平台等主体拿到专项债资金后,大部分会在10-20天左右归还债务,其中绝大部分为贷款,以免债券和贷款“两头付息”,估计11月全国约完成近2500亿元地方债务置换,12月还将有更大规模的债务置换。
“地方化债有助于优化银行资产结构,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质效。”权威专家表示,对于地方政府,债务压力缓释后,更有利于“轻装上阵”发展实体经济,对于纾解债务链条、畅通经济循环、防范化解风险等都是好事,具有多重积极效应。对于银行机构,贷款的减少转为政府债券的增加,对银行资产的影响整体中性。债务置换虽然可能减少银行利息收入,但地方专项债券的风险权重(20%)低于贷款(75%-100%),债务置换后将降低银行的信用风险和资本消耗。
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 姜樊
编辑 岳彩周
校对 吴兴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