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去想它 好好地活

随时放得下的功课:心灵病房的18堂终极学分(时报出版)

其实每个病人都想活得久(存活期)最重要,其次是活得好(生活品质)。假若前提是活得好比较重要,那么整体存活(OS),无恶化存活(PFS〉就不是重要的参数了。目前世界食品药物检验局FDA对新药的核准上市、给付所观察的指标是PFS,其次是OS,再其次才是反应率(ORR)。而生活品质(QOL)是辅助性治疗的次要指标。所以科学上主要标的(end point)要求的评估点是整体存活期间(活得久)。

多年前我有一位同事,他得到肝内胆管癌,这种癌症除了手术切除干净,别无他法,一旦转移,只能缓和治疗。但是他曾经在美国波士顿市Dana Farber癌症临床试验中心做过研究员,那儿是全球研发中心,进行很多未上市的早期医床试验。所以他登录了各式各样的临床试验,真的非常多。罹病后他总共存活了十五个月,比一般未接受治者多了三到四个月。但是治疗期间进出医院五、六次包括切除转移肿瘤,各种标靶治疗、化疗。算一算在家休养的日子不到五、六个月。有品质可以出来走走的日子,不到几个月,因多数时间在接受治疗包括副作用、不良反应的治疗,我们暂且不论有多少财务冲击、经济效益值(ICER)值多少。试想这段人生最后十五个月他在想什么,老天爷开玩笑?最近文献,临床试验有什么突破?他很少跟旧同事接触,我们都知道他心情不好,不想见客,我送了一本庄子的书,大概他也没心情阅读,后来视力也有问题。

他安排长女的婚事,对方是他同学的儿子,他心愿如此;还安排女儿上班的地方,当父亲的仍然在此时刻牵挂家人,为子女安排将来的日子。十五个月的日子时刻在担心,观察治疗的反应,承受各种治疗相关副作用,真的是抗癌斗士。但是我们谈谈化疗、手术、标靶治疗等等副作用,发烧、疼痛、虚弱无力、没有食欲,这些生活品质指标应该将活得久的日子除以二,只剩下不到八个月。又再扣除住院治疗的日子,剩下来能够平静过舒服些的日子实在所剩无几。值得还是不值得?不试试又怎能甘愿?还是希望幸运之神保佑,有奇迹出现!

要如何活得好又活得久?鱼与熊掌难以兼得。我曾发表在台北市医师公会的月刊,用一套公式来计算得失利弊。不去想它,好好地活,依传统选择少副作用的治疗,就算给自己一个机会,有奇迹也好,没有也罢,免得落得偷生怕死。死亡是一种解脱,另一段生死相续的起头。看开了,看淡了,不要再计较。开悟才是正道,随缘放下,往前是希望不是尽头;真正的生死大戏的功课,终极的理性擡头,突破完型治疗未满足的关键。生死交关处是开悟的契机,要及时把握(死亡前有清明期,回顾一生中重要的事件,以便连结中阴身的到来,浮现阿赖耶识的记忆);再等待又(已)是百年身。此时的理性与感性都混在一块,超脱人本的思维框架,进入无我、无臭皮囊躯壳的能量状态。(五之五;摘自《随时放得下的功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