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一樣生活方式」 多代共居讓老後不孤獨

德国纽伦堡后火车站对街,10年前还是一片黄土,二战时7颗炸弹落下,满目疮痍;如今废墟之上已矗立着新颖的黄色圆弧形建筑,这是德国政府力推的「多代共居宅」。除了住宅,还设有面包店及幼稚园等生活设施,更欢迎长者及单亲入住。当年的悲惨之地已成跨世代的温暖居所。

德国政府重视世代融合与多代互动,透过民间合作社兴建或改建旧建筑,推动多代共居宅(Cohouse),强调不同世代、不同族群在同一屋檐下共同生活,互相照顾。

柏林Sredzkistraße 44多代共居宅,带着孩子住在这里的42岁工程师夏尔夫(右),有时会请邻居荷尔太太(左)帮忙照顾孩子。 特派记者郑清元/德国摄影

经历世代反叛 悟出世代共融

在许多国家,都市中心是商业黄金地段,住不起的老人也由时髦街头绝迹。但情势有了转变。欧洲在1968年爆发大规模学运,被称为「一整个世代的反叛」,德国政府体认「世代共融」势在必行,都市计划或都市更新时,须考虑跨世代与不同背景者的「多元性」与「包容性」。

纽伦堡车站旁紧邻两块地兴建44个住宅单位,在4楼以空中走道串联;镂空的空中走道,正穿越幼儿园上空。

在老去的路上 孩子带来希望

印度先生葛旭(Gora Ghosh)和太太住在2楼,两老常站在阳台上看着社区幼稚园的幼儿嬉闹,孩子不时对他们挥手问好。到了老朋友一一离世的年纪,幼童的笑语为生命带来活力。人生长河两头的老幼两代人,互相滋养。73岁的葛旭太太说,「在老去的路上,孩子带来希望。」

这处跨代共居宅有一个很特别的名字:「不一样生活方式」。老人和单亲家庭相互帮忙是这处多代共居宅的宗旨。

这栋跨代社区建于2009年,约20坪的住宅,无门槛、无高低差地板、加宽的门幅,方便坐轮椅的葛旭太太自由穿梭。窗外传来孩童嬉闹声,有时尖锐高亢,会觉得吵吗?「反正我们老年人听力也不太好,」老太太顽皮地说。

单亲妈上班 三老轮流顾孩子

葛旭太太曾是幼稚园的老师,现在住隔壁的单亲妈妈清晨上班时,幼稚园还没开,她放心将小孩寄放在葛旭家,时间到了,再由葛旭先生送到幼稚园。「我们有3位老人可以轮流帮忙照顾小孩。」葛旭太太说,「我先生住院时,我行动不方便,邻居会帮我到医院探望。」

2005年时建筑师发想:何不结合老年人和单亲家庭的住宅,以空间增进互助可能?「不一样生活方式」的设计图因此诞生;2007年成立「不一样生活方式」合作社,筹资750万欧元(约合台币2.6亿元),加上德国联邦政府及巴伐利亚邦政府对社会住宅的补助,建成世代共居住宅,当初参与募资的公益组织现为幼稚园的营运者。

开放客厅、会议室等公共空间是这类多代共居宅最大特色,住户在此交流、办活动;顶楼还有小型儿童游戏区及空中花园。「不一样生活方式」合作社常务理事富耳曼说,住户自主决定办什么样的活动,由合作社协助。

纽伦堡多代共居宅一楼就是幼稚园,住户们被孩子们的欢笑声包围。 特派记者郑清元/德国摄影

2天没拉窗帘 邻居电话就来

87岁、爱看足球的葛莱斯纳已在此住了近10年,独居又保有与邻居的紧密互动,「如果我2天没拉开窗帘,或晒干的衣服没收,对面邻居就会打电话来问我『怎么了?』」她说,德国很多地方,老人过世了都没人知道。

午后,麦耶家客厅笑语满室,邻居相约来喝茶,86岁的蔡司勒(Brigitte Seiler)记得每位邻居的生日,总会贴心地准备礼物。「住在这里最不一样的是有归属感,老的时候不孤独。」麦耶太太说。